死之默想

大約我們還隻好在這被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須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

四世紀時希臘厭世詩人巴拉達思作有一首小詩:

你太饒舌了,人嗬,不久將睡在地下

住口罷,你生存時且思索那死。

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關於死的問題,我無事時也曾默想過(但不坐在樹下,大抵是在車上),可是想不出什麼來,這或者因為我是個“樂天的詩人”的緣故吧。但其實我何嚐一定崇拜死,有如曹慕管君,不過我不很能夠感到死之神秘,所以不覺得有思索十日十夜之必要,於形而上的方麵也就不能有所饒舌了。

竊察世人怕死的原因,自有種種不同,“以愚觀之”可以定為三項,其一是怕死時的苦痛,其二是舍不得人世的快樂,其三是顧慮家族。苦痛比死還可怕,這是實在的事情。十多年前有一個遠房的伯母,十分困苦,在十二月底想投河尋死(我們鄉間的河是經冬不凍的),但是投了下去,她隨即走了上來,說是因為水太冷了。有些人要笑她癡也未可知,但這卻是真實的人情。倘若有人能夠切實保證,誠如某生物學家所說,被猛獸咬死癢蘇蘇地很是愉快,我想一定有許多人裹糧入山去投身飼餓虎的了。可惜這一層不能擔保,有些對於別項已無留戀的人因此也就不得不稍為躊躇了。

顧慮家族,大約是怕死的原因中之較小者,因為這還有救治的方法。將來如有一日,社會製度稍加改良,除施行善種的節製以外,大家不同老幼可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凡平常衣食住,醫藥教育,均由公給,此上更好的享受再由個人的努力去取得,那麼這種顧慮就可以不要,便是夜夢也一定平安得多了。不過我所說的原是空想,實現還不知在幾十百千年之後,而且到底未必實現也說不定,那麼也終是遠水不救近火,沒有什麼用處。比較確實的辦法還是設法發財,也可以救濟這個憂慮。為得安閑的死而求發財,倒是很高雅的俗事,隻是發財不大容易,不是我們都能做的事,況且天下之富人有了錢便反死不去,則此亦頗有危險也。

人世的快樂自然是很可貪戀的,但這似乎隻在青年男女才深切地感到,像我們將近“不惑”的人,嚐過了凡人的音樂,此外別無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覺得還有舍不得的快樂。我現在的快樂隻是想在閑時喝一杯清茶,看點新書(雖然近來因為政府替我們儲蓄,手頭隻有買茶的錢),無論他是講蟲鳥的歌唱,或是記賢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繪,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幸。然而朋友來談天的時候,也就放下書卷,何況“無私神女”的命令呢?我們看路上許多乞丐,都已沒有人生樂趣,卻是苦苦的要活著,可見快樂未必是怕死的重大原因;或者舍不得人世的苦辛也足以叫人留戀這個塵世罷。講到他們,實在已是了無牽掛,大可“來去自由”,實際卻不能如此,倘若不是為了上邊所說的原因,一定是因為怕河水比徹骨的北風更冷的緣故了。

對於“不死”的問題,又有什麼意見呢?因為少年時當過五六年的水兵,頭腦中多少受了唯物論的影響,總覺得造不起“不死”這個觀念來,雖然我很喜歡聽荒唐的神話。即使照神話故事所講,那種長生不老的生活我也一點兒都不喜歡。住在冷冰冰的金門玉階的屋裏,吃著五香牛肉一類的麟肝鳳脯,天天遊手好閑,不在鬆樹下著棋,便同金童玉女廝混,也不見得有什麼趣味,況且永遠如此,更是單調而且困倦了。又聽人說,仙家的時間是與凡人不同的,詩雲“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所以爛柯山下的六十年在棋邊隻是半個時辰耳,哪裏會有日子太長之感呢?但是由我看來,仙人活了二百萬歲也隻抵得人間的四十春秋,這樣浪費時間無裨實際的生活,殊不值得費盡了心機去求得他;倘若二百萬年後劫波到來,就此溘然,將被五十歲的凡夫所笑。較好一點的還是那西方鳳鳥的辦法,活上五百年,便爾蛻去,化為幼風,這樣的輪回倒很好玩的,可惜他們是隻此一家,別人不能仿作。大約我們還隻好在這被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須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至於“死後,如何”的問題,乃是神秘派詩人的領域,我們平凡人對於成仙做鬼都不關心,於此自然就沒有什麼興趣了。

——周作人

哲思錄:

人類最難擺脫的誘惑,或許就是生的欲望和死的冥想。而生死又是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以致談生不忘說死。死能促使人類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一個從來不思考死的人,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生,也不可能獲得深刻的領悟。

人生一世,當然不隻是鑒賞他人和自己的生死問題,更不是消極地等待死神的來臨。就像唐弢筆下那死亡之國裏不屈的靈魂,“我不怕死”,可我更“執著於生”;隻要生命之神“還得繼續給予人類以生命”,“我要執著於生”。

真正的幸福就在現在

在偽教義看來,現世的生活是一種苦難,而獲得幸福隻能到來世。

在真正的基督教義看來,生活的目的就是幸福,而這種幸福是在現在得到的。

真正的幸福永遠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它一直如影隨形地跟隨著善的生活。

不要相信這種說法,即此生隻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我們隻有在那裏才能夠過上好日子,這是錯誤的。我們在此處、在現世中過的必定是好日子。為了在此處、在現世過上好日子,我們隻能按照那差我們來者的吩咐去做。不要說,為了讓你生活得好,首先要讓大家好好生活,照上帝的旨意生活,這是不對的。你自己要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你自己要作出努力,那麼你就將生活得好,而別人也不會因此生活得更壞,隻能生活得更好。

人最常見也最有害的一種謬誤是,認為他們不可能在現世得到他們所期望的所有幸福。

有人極力主張,現世是一個哭號的受難場,是一個經受考驗的地方,等等,而另一個世界才是極樂世界。這種主張就仿佛是在證明,整個上帝的大千世界是美好的,或者說在整個上帝世界中的生活都是美好的,隻是在某一段時間中的某一個地方除外,而這正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奇異的偶然總是有的,這難道不是對自己生活的意義和使命的一種誤解嗎?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哲思錄:

一個哲人說:“我為了尋求幸福,走遍了整個大地。我夜以繼日不知疲倦地尋找這幸福。有一次,當我已經完全喪失了找到它的希望時,我內心的一個聲音對我說:‘這種幸福就在你自身。’我聽從了這個聲音,於是最終找到了真正的、始終不渝的幸福。”

幸福並不是難以找到的,幸福也並不是到來世才能期盼得到的。要相信,隻要我們去感受,在現世也能得到我們所期望的幸福。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想象一下,不久以前,你還並不存在,而不久以後,你又將不複存在。由此,你要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變化、轉變和消亡的。新舊更替,這是自然的法則。

一切事物都取決於你對它的判斷,所以,一旦你摒棄了那些錯誤的判斷,你會發現像繞過了岬角,前麵出現一片風平浪靜的海灣。

任何一種活動,當它在恰當的時間停止時,它並沒有遭受損害,因為它已經停止了;作出這一活動的人也沒有遭受損害,因為它已經停止了。那麼亦如我們的生命,如果它在恰當的時候停止,我們也並沒有遭受到什麼不幸,因為它已經停止了。而生命的終止是由自然的本性來決定的。年邁而終可能是人的特質,但放大到自然中,也是由宇宙來決定的。通過這種新舊更替保持宇宙的青春和完美,也是宇宙的旨意,是有利於人類的。總之,保持和神一樣的方式運動,與神懷著同樣的目標,這樣就無愧於神把我們降生到人世中了。

你要準備好堅持三條原則:第一,不做無目的的事,凡事都要有明確的目標。堅持公道,不要背道而馳。一切遭遇都是出於偶然和天意,不必去抱怨偶然,更不要去怪罪神的旨意。第二,想一想我們是如何由胎兒成長為有靈魂的人,又是如何在生命終結時交還我們的靈魂。想想每一種存在是由什麼構成,又將分解為什麼;當你成為在天之靈的時候,觀察周遭,你會發現如你一樣的生靈是如此眾多。第三,俯瞰眾生,你又會發現,所有形形色色的事物都在消逝,這時你還會覺得有什麼東西是值得誇耀的嗎?

放棄你的判斷,你將會得到內心的寧靜。有誰阻止你這麼做嗎?沒有。那你為什麼不這麼做?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哲思錄:

死亡並不可怕,那隻是生命的輪回。生命是自然賦予的,最後也將終結於自然,生死是正常的自然規律。真正讓我們害怕的是我們內心的恐懼,而不是死亡本身。生老病死乃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正視死亡,嗬護好自己的身體,過好人生中的每一天。

在短暫的生命裏,自然地旅行

時間就好像是一條湍急的河流,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在這條河之中;你前一秒看見的一樣事物,現在它已經消失了,又出現了另一樣來代替它,但這個也很快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