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管理大道1(1 / 1)

前言:在讀史中領略管理的境界

《史記》是一本讓人難以割舍的好書、妙書。少時讀《史記》,可以當作小說來讀,太史公提筆寫春秋,大義言曲直,讓人讀來拍案,每每叫絕;工作後,雖然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少了,翻閱《史記》,更多時候是出於查閱資料、引經據典的需要,但是把《史記》和人生管理、職業管理、企業管理等結合起來,則是另一種境界的閱讀。

或許有人會問,《史記》是記錄的是曆史,管理是一種理念與方法,二者分屬不同的學科範疇,如何能夠相提並論呢?但實際上,回答這個問題相當容易。

《史記》記錄的是人和事——人去處理事情,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管理;人去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一種管理;人去選擇自己的職業、事業,繼而獲得發展,同樣也是一種管理。

之所以沒有把本書起名為《讀史記,學管理》之類直白的名字,主要是考慮到《史記》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包含著做事做人的道理;而在中國這片文化久遠、人文氣息濃鬱的土地上,管理也不僅僅是理論和技術,而是一門近乎於“道”的學問。

何謂“大”?大者,氣勢也,胸襟也。

何謂“道”?道者,謀略也,境界也。

所謂“大道”,便是擁有開闊的胸襟、無上的氣勢,充滿智慧和謀略的一種境界。

本書的主角是秦國,是秦國的君王和執政大臣。秦國所處的,是一個市場競爭高度白熱化,以戰國七雄為首的企業不斷火拚、不斷兼並的時代。

統一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正如現在很多大企業一樣,秦國也走過彎路,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尤其是方針製度的確立,然後通過引進人才、自身改革等措施,逐漸成為市場中的龍頭老大,最後走上一統天下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秦國的六個對手都曾試圖使自己強大起來,但都沒能取得成功,它們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點,就是製度和風氣。

秦國崇尚的是法家,因此,秦國的管理方式,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法治。因此,我所說的“大道”,實際上是一種務實、高效的管理方式、用人方式和境界,而非誇誇其談、不切實際的王道仁義。還需指出的一點是,所謂“大道”,並非專門針對君王的帝王之術,帝王之道。本書中的大道,至少包括三層含義:

第一層:普遍意義上的管理之道。就是君王如何選人、用人、留人、防人,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之道。對為領導者和老板服務的。

第二層:職業經理人的職場之道。這個世界上是老板多還是打工的多?無疑是後者。這個世界上是已經成功的人多還是正在奮鬥著的人多?無疑也是後者。職業經理人,就好比是戰國時代的遊學名士,他們需要用自己的才學去打動君王,然後建功立業,實現從布衣士子到名垂青史的轉變。他們通過自己的奮鬥,實現了從普通打工者到中高級管理者的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他們對上需要應付老板,對下需要管理員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同樣需要“大道”的指引。

第三層:自我實現的人生之道。很多運動員在賽後接受采訪時都會說,我要戰勝的最大的對手,就是我自己。是的,管理別人並不難,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管理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難。每個人在奮鬥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們都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與心態,用一種豁達而進取的積極態度去麵對一切,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大道,一種人生的大道。

因此,本書所闡釋的管理大道,不僅是給高級領導和老板們看的,更是給那些中層管理者、甚至是在創業的年輕人看的。

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我則認為:史之大者,以古用今。

最後,按照我們的計劃,這本書隻是“史記中的管理大道”係列中的第一部,主要以秦國崛起和統一六國為背景。在不久的將來,希望還能有第二部、第三部麵世,給大家的工作和職業生涯帶來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