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飲食療法作為中華民族的醫學瑰寶,其神奇之處確實令人歎為觀止。許多令醫生束手無策的疾病,通過簡單的食療卻能不醫而愈!

在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醫療技術不可謂不高,然而,卻並非對所有的疾病,特別是某些慢性病,都能做到醫到病除。對於許多長期受到病痛折磨的患者來說,要是能免去手術和服藥的痛苦,通過日常飲食調理,在不知不覺中祛除病痛,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通過長期摸索,總結了許多食物治病的寶貴經驗,並在中醫學理論基礎上提出了“醫食同源”。在我國的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許多藥食兼具的食物,如山藥、百合、龍眼肉、赤小豆、黑芝麻、大棗、核桃、蜂蜜、鹽、蔥白等。其中有許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毫不起眼的食物,其藥用功效卻非常顯著。

當然,作為食療的食物,它既不同於一般食物,又不同於藥品。它是取藥物之性,采食物之味,共同配伍,相輔相成,從而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收到藥物治療與食物營養的雙重效力。同時,食物療法所采用的主輔原料,大多是食物或可供藥用的食物和調味品,其毒副作用較小,即使長期服食也安全可靠,既可治病,又可防病強身。

正是由於飲食療法有如此多的優點,而且取材方便,製作簡單。所以我們編撰了本書,旨在幫助大家正確認識飲食療法。這樣,既光大了民族瑰寶,又便於大家對症施食,辨體施食,做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本書參考了眾多醫學古籍,同時又結合了現代醫學科學,力求言之有據、通俗易懂,從而指導大家合理采用飲食療法,讓無數飽受病痛折磨的患者輕輕鬆鬆擁有健康,痛痛快快享受生活。

編者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