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荊州對孫權同樣重要,東吳北麵是強大的曹魏,幾乎沒有北進的可能,隻有占據荊州,實現對長江天險的控製,才能北抗曹魏,西拒蜀漢,掌握戰略主動權。因此,荊州之戰不僅僅是場複仇之戰,更關乎吳蜀的前途和命運。
劉備親率八萬水路大軍,穿過三峽,殺向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抵禦來勢洶洶的蜀軍。開始蜀軍進展順利,推進很快,而東吳軍隊節節邊戰邊退。到了冬天時節,蜀軍衝出三峽,進抵夷陵地區。劉備將大本營從稱歸前移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蜀軍已深入吳地二三百公裏。
此時吳軍停止後退,扼守要地,堅壁不戰。在此地區雙方對峙了半年,從隆冬到了盛夏。氣溫日漸升高,暑氣蒸人,不得已蜀國水軍舍棄舟船轉移到陸地上,沿江邊的山道上連營百裏,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曉成一片,這為吳軍采用火攻提供了條件。
陸遜不會讓戰機在眼前溜走,他果斷下令采取火攻,並令水軍主動攻擊蜀軍水軍,蜀軍軍營陷入一片火海,頓時潰不成軍。劉備敗退至馬鞍山據險抵抗,但遭吳軍四麵圍攻,全線潰敗,劉備被吳軍追上險些被擒,最後依賴焚燒潰兵丟棄裝備堵塞山道,方才脫離險境,逃入白帝城。
夷陵之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滅。一生中屢敗屢戰永不服輸的劉備,無力再承受這樣的打擊’到了奔潰的邊緣,白帝城成為他人生的最後一站。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去世,臨死前他把兒子和蜀漢前途托付給自己最為信任的諸葛亮。
二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後,消失了一段時間,奪取益州,龐統隨軍,進攻漢中,又是法正主導,龐統和法正,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對劉備攻吳,諸葛亮也保持了沉默,劉備兵敗後,諸葛亮歎息到:“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SP就一定能阻止陛下東征。”這說明,劉備隻聽法正之言,諸葛亮即使勸阻,恐怕也不會被劉備采納。
劉備托孤時,法正、龐統等都已去世,有威望有能力接受這一重大使命的,隻剩諸葛亮。但諸葛亮此時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局,用他後來在《出師表》中的話便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夷陵一仗,幾乎耗盡了蜀漢實力,曹魏一直虎視眈眈,如今又與孫吳結下不共戴天之仇,當務之急是阻止蜀漢極速下墜勢頭,抓緊恢複元氣,否則蜀漢命運堪憂。
諸葛亮采取的第一個措施,讓人大趺眼鏡,那便是再次與東吳結盟。白衣渡江、火燒連營近在眼前,濃濃的血腥味和先主的魂靈還未飄散,諸葛亮卻主動向東吳示好,確實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細想,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蜀漢和曹魏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倘若不與孫吳緩和關係,如果魏吳聯手,蜀漢覆滅是早晚的事情。又雖然與曹魏藕斷絲連,但關係並不牢固,有赤壁之戰的前車之鑒,孫權很擔心曹魏吞並自己,所以蜀吳聯手共抗曹魏,對於實力偏弱的兩方是可接受的選項,特別對於此時的蜀漢,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但荊州對孫權同樣重要,東吳北麵是強大的曹魏,幾乎沒有北進的可能,隻有占據荊州,實現對長江天險的控製,才能北抗曹魏,西拒蜀漢,掌握戰略主動權。因此,荊州之戰不僅僅是場複仇之戰,更關乎吳蜀的前途和命運。
劉備親率八萬水路大軍,穿過三峽,殺向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抵禦來勢洶洶的蜀軍。開始蜀軍進展順利,推進很快,而東吳軍隊節節邊戰邊退。到了冬天時節,蜀軍衝出三峽,進抵夷陵地區。劉備將大本營從稱歸前移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蜀軍已深入吳地二三百公裏。
此時吳軍停止後退,扼守要地,堅壁不戰。在此地區雙方對峙了半年,從隆冬到了盛夏。氣溫日漸升高,暑氣蒸人,不得已蜀國水軍舍棄舟船轉移到陸地上,沿江邊的山道上連營百裏,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曉成一片,這為吳軍采用火攻提供了條件。
陸遜不會讓戰機在眼前溜走,他果斷下令采取火攻,並令水軍主動攻擊蜀軍水軍,蜀軍軍營陷入一片火海,頓時潰不成軍。劉備敗退至馬鞍山據險抵抗,但遭吳軍四麵圍攻,全線潰敗,劉備被吳軍追上險些被擒,最後依賴焚燒潰兵丟棄裝備堵塞山道,方才脫離險境,逃入白帝城。
夷陵之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滅。一生中屢敗屢戰永不服輸的劉備,無力再承受這樣的打擊’到了奔潰的邊緣,白帝城成為他人生的最後一站。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去世,臨死前他把兒子和蜀漢前途托付給自己最為信任的諸葛亮。
二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後,消失了一段時間,奪取益州,龐統隨軍,進攻漢中,又是法正主導,龐統和法正,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對劉備攻吳,諸葛亮也保持了沉默,劉備兵敗後,諸葛亮歎息到:“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SP就一定能阻止陛下東征。”這說明,劉備隻聽法正之言,諸葛亮即使勸阻,恐怕也不會被劉備采納。
劉備托孤時,法正、龐統等都已去世,有威望有能力接受這一重大使命的,隻剩諸葛亮。但諸葛亮此時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局,用他後來在《出師表》中的話便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夷陵一仗,幾乎耗盡了蜀漢實力,曹魏一直虎視眈眈,如今又與孫吳結下不共戴天之仇,當務之急是阻止蜀漢極速下墜勢頭,抓緊恢複元氣,否則蜀漢命運堪憂。
諸葛亮采取的第一個措施,讓人大趺眼鏡,那便是再次與東吳結盟。白衣渡江、火燒連營近在眼前,濃濃的血腥味和先主的魂靈還未飄散,諸葛亮卻主動向東吳示好,確實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細想,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蜀漢和曹魏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倘若不與孫吳緩和關係,如果魏吳聯手,蜀漢覆滅是早晚的事情。又雖然與曹魏藕斷絲連,但關係並不牢固,有赤壁之戰的前車之鑒,孫權很擔心曹魏吞並自己,所以蜀吳聯手共抗曹魏,對於實力偏弱的兩方是可接受的選項,特別對於此時的蜀漢,幾乎是唯一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