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說:人心是最容易改變的。一句話、一本書、一首歌、一個人、一個景象,都可能令我們的內心世界湧起波瀾;人心也是最難以改變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正因為人心的變化多端,不可控和難以預測,如何引導人心才顯得有趣而刺激。
對於一個老板來說,要想讓自己管理的企業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要想讓管理發揮出更大的效益,那麼,就必須在人的內心上,花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就像美國著名的管理者艾柯卡先生(前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覺得自己最有用的知識是在大學心理係中所獲得的一樣,一個管理大師首先應當是一位心理大師。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生平最喜歡說的哲理之一,是一個關於眼鏡的故事:
當你戴上紅色的鏡片,眼前的一切,就會變得鮮紅起來;而當你戴上灰色的鏡片時,眼前的世界,又會變得灰暗起來。如果我們將這個鏡片看成是人的觀點與角度時,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我們用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來觀看世界上的同一件事情時,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管理之道也是如此。對於一個管理者而言,員工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無論多壞的人,都有好的一麵。企業要獲得好的績效,關鍵在於怎麼引導和發掘員工積極的一麵。這就要求管理者們的管理目標從員工的外在行為轉為內在的心靈,也就是讓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發生一場根本的轉變。
點亮人性的光輝,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發人對真善美的追求。所謂真,就是要做一個真實的人、真誠的人、真正的人,即真實地對待自己,說真話,辦真事,追求真理,也真誠地對待別人。所謂善,就是要有一顆善良之心、仁愛之心;不僅自尊自愛,而且愛別人、愛企業、愛國家;關心人、關心集體、關心大局。所謂美,即對美好的理想、願望和事業的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發掘人性的光明,點亮人性的光輝,“頑石”可以變為“鑽石”,“庸才”可以變為“能才”,甚至“爛蘋果”也能夠成為“金蘋果”。
有人將人的本性比喻成一處田園,那麼,本性的善惡(就是這片田園的善惡種子)也會生根發芽。但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手段(如法治)來拔出惡種子生長出來的惡之花,利用澆水施肥的方法(如教化),來培植善種子生長出來的善之花。除了極少數的情況外,可以讓絕大多數心性田園都開滿了善之花。
管理者應立足本心,照顧善念,順應和激勵人性中最高貴的一麵。
有些公司的老板,每天花上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去監視辦公室員工的一舉一動,這種做法會使員工感到緊張,甚至反感,於是人員流失率很高。
也有些公司的老板,為了進一步加強企業管理,先從改革員工考核入手,員工遲到就罰錢,結果讓員工感覺很不舒服。以前員工自動自覺加班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之後,員工一到下班時間就都著急回家,並且員工情緒低落,工作表現也越來越消極。
為什麼很多優秀的企業,員工工資並不高,而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卻很高?而很多民營企業中,員工的工資很高,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卻很低?
為什麼不同的企業,或許是同樣的員工(人),而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卻不一樣……
對於許多老板來說,有一個難以想象卻真實存在的事實,那就是隱藏在心靈深處被人們忽略的人性。
如果管理者在製定政策、製度時,不從最基本的人性出發,不尊重員工,激起員工的逆反心理,那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會發揮到何種程度?員工的潛能會釋放到何種程度?創造的價值會有多大?這樣的企業或團隊會得到發展和壯大嗎?
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先生說:“人天生不喜歡被管,有人管就覺得不自在。”“順著人性的需求來管理,可提高效益。”
在Google獨特的企業製度當中,20%的“員工自由時間”最為稱道。這個製度讓Google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把工作變成一種興趣。在Google工作的人,感覺不像是在一家公司上班,更像是在一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做有趣的研究。而Google則可以從這些自由員工的大腦中,源源不斷地提取新的創意和新的商業計劃。Google的這種做法實在是太聰明了。這種聰明在於,它知道即使不給員工自由時間,員工也會想辦法偷懶,與其偷偷摸摸,弄得兩邊都不爽,何不讓員工公開地、自由地支配一小段時間?更重要的是,員工的感受會完全不同,有了20%的自由時間而不是20%的偷懶時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他感到自己在為興趣工作。
因此,了解人性,尊重人性,順應人性,學會從員工的角度看世界,永遠是一個成功的老板所不可缺乏的心靈智慧。因此順應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治人先治心,征服人心才能征服世界
管理所能達到的境界,究竟是怎樣的?有人說是絕對的服從,有人說是極端的崇敬。不過,有一個詞,似乎才是最佳的形容,那就是心悅誠服。管理的最高境界絕對不是讓大家感到畏懼、恐怖,也不是盲目的服從,而是在一種內心喜悅的基礎上,達到對共同目標誠心誠意的主動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