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陪太子讀書的於誌寧(1 / 3)

於誌寧從小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他一生都沿著儒家的標準線路走,正心、修身、齊家,忠於王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生沒犯過什麼錯誤。在風雲變幻的貞觀十七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之爭導致了滿朝文武人人自危,而身為太子的師傅、處在波穀浪心的於誌寧卻安然無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

於誌寧的性格和命運早已由他的出身決定了。他是雍州高陵縣人,是關中的白菜心地帶,又是天子腳下的地方,富足和安定是有保障的;於誌寧的曾祖父曾作過北周的太師,他的父親於宣道是隋朝的內史舍人,官階也不低,社會地位比較優越;於誌寧生於開皇八年前後,正是隋初升平之年。在諸多的有利條件下,於誌寧的早年生活應是十分優裕的,每日裏無憂無慮地讀聖賢書、交接賓朋,順便也學一學官場上用得著的知識和人情世故。隋煬帝大業末年,於誌寧出任冠氏縣縣長,有機會實習一下在家裏學的那些統治之術,包括文書、律令之類的。很可惜這個實習期並不長。農民起義爆發了。怎樣治順民,先輩聖賢有語錄,放之四海而皆準,大可以照方抓藥;怎樣治叛民,聖賢沒教過,於誌寧不知道該怎麼辦,無奈之下,扔了烏紗,卷起鋪蓋回老家。

李淵在太原起兵,揮師進入關中,於誌寧率領眾人在長春宮搞了一個小小的歡迎儀式,讓李淵喜出望外,“甚加禮遇,授銀青光祿大夫。”實際上這光祿大夫那光祿大夫的,都是虛銜,沒多大用處。當時李淵見人就封官,口裏問著,手裏寫道,筆不停揮,一天就封了1000多人,所以虛銜也泛濫,榮譽稱號也貶值。倒是李世民給了於誌寧一個實官,讓他作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讚軍謀。從此,於誌寧跟著李世民打江山,每有征伐都跟隨著,還兼任了文學館學士。

在李唐王朝的統治製度創建之初,於誌寧是作為一名律令專家在發揮作用。由於隋末農民起義時間較長,隋朝的統治製度破壞殆盡,要恢複起來很不容易。於誌寧“前後預撰格式律令、五經義疏及修禮、修史等功,賞賜不可勝計”。看來,於誌寧早年學的統治之術和公文規範、法律條例派上了用場。貞觀三年,於誌寧任中書侍郎,是中書省的二把手。這時候,一件極小的事情改變了他的命運。有一天,唐太宗一高興,請三品以上的大臣到皇宮吃飯。飲酒飲得正歡,忽然想起於誌寧咋沒來,就問旁邊人。有人報告說:“您請的是三品以上,於誌寧還不到三品,所以就沒來。”唐太宗便派人叫於誌寧來赴宴,給他加了一個官散騎常侍,又讓他作太子左庶子。這一任命把於誌寧的大半輩子套牢在陪太子讀書的位子上,出力而不討好,實在是有苦說不出,有淚往肚裏流。

唐太宗對於誌寧說:“古者太子既生,士負之,即置輔弼。昔成王幼小,周、召為師傅,日聞正道,習以成性。今皇太子既幼少,卿當輔之以正道,無使邪僻開其心。於誌寧教導太子勉之無怠,當稱所委,官賞可不次而得也。”

唐太宗為了讓李唐王朝長治久安,對繼承人的教育十分重視,他選用於誌寧這樣模範遵儒家道德規範的人來輔導太子,作太子的表率,可以說是深謀遠慮。甚而至於在委以重任之時,還對於誌寧許諾官賞,真正是用心良苦。

於是,於誌寧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太子讀書,教太子理政,教太子做人。其他的事情也參與著,對太宗也時有勸諫。不過,他的勸諫多是一些細枝末節,儀式、禮數之類,裨補不大。隻有一件事情還可以說一說,那就是功臣襲封刺史之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有一個天真幼稚的想法:想讓宗親和功臣的子孫們世襲刺史之位,讓功臣的子孫們永遠輔佐自己的子孫,“共保富貴。”他的這道命令剛下達,於誌寧就看到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不是久安之道,上疏諫爭。大臣馬周也上疏說:“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再加上長孫無忌等人不願離開京城到封地去,唐太宗最後隻好下令停止世封刺史。

於誌寧是最理想的老師,可是太子李承乾卻不是個省事的學生。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太宗即位時就立承乾為太子,早早確定了接班人地位,當時承乾才8歲。承乾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唐太宗很喜歡,有時讓太子聽斷政事,頗識大體。太宗有時外出,就讓太子承乾留守京城。又給太子配備了於誌寧、孔穎達、張玄素這樣正直又博學的老師,希望把承乾培養成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好放心地把江山交給他。

隨著年齡的增長,太子承乾開始染上一些壞毛病。他喜歡聲色犬馬,遊戲毫無節製,隻是害怕唐太宗知道,所以不敢太明顯。每次上朝辦事,都要講一番忠孝之道,下朝後卻和一幫小人玩得邪乎。有時發現某一位宮臣要進諫,趕快正襟危坐,作一番很嚴肅的自我批評。誰還能再說什麼呢?史書上說:“樞機辯給,智足飾非,群臣拜答不暇,故在位者初以為明而莫之察也。”

李承乾的兩麵派手法玩得高明,瞞過了群臣,卻瞞不過太子左庶子於誌寧。於誌寧看到李承乾“數虧禮度,誌在匡救,撰《諫苑》二十卷諷之,太宗大悅,賜黃金十斤、絹三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