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李贄說:“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與張老的觀點相通。這是人性,是人生最真實的本質,不是私心,不是貪生怕死。
因為有此人生觀,張老能夠麵對人生苦難和痛苦,有人問他養生秘訣,他說:“我沒有什麼養生秘訣。要說有的話,就是我這一輩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發財,隻是一門心思讀書做學問。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求。”
這就是一顆平常心,為此,季羨林曾稱張中行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張老則說:“我乃常人,就安於常態。”
就是這顆平常心,讓他從容地走過風霜雪雨,享有高壽。
張老大半生在動蕩和禍亂中度過,一直都是居無定所。直到1995年10月他85歲時,當看到人家不斷分房子,才想到自己也是無房戶,可以向單位申請房子,這才由寄居的女兒家喬遷到一套建築麵積78平方米的三居室。他家是沒有裝修,還是毛坯房,白灰牆。不是沒錢裝修,而是他順應自然,喜歡樸素的生活。他說道:“尋常車馬之客,今雨居然來了。滿腳黃泥,我就可以開門迎入而麵無難色,如果水泥麵上加了純毛地毯主客都怕,‘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的詩意就破壞殆盡了。”
他一生粗茶淡飯,甚至家徒四壁也無所謂,照樣活得很瀟灑,看上去平凡甚至貧窮,但他精神的富有有幾個人可匹敵?在他身上,你絕看不到一點名人通有的氣宇軒昂和居高臨下,他相貌平平,身材清瘦,平日裏總穿一件舊式藍布中山裝(寫東西時,怕磨壞衣肘還不忘戴上套袖),腳下常是一雙黑色斜紋布麵鞋。任誰也不會把一位大師和這種裝扮聯係起來,難怪有人說他更像一位老店員或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師。
一切顯得那麼平凡、那麼知足,但這平凡中卻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樂天知命,順應自然,不為物役,知足常樂,安於樸素和簡單,所以享有高壽。
但人總因為欲望,看不到自然大道,不知敬畏,也不知滿足,總是無視天道,傷害自然,同時物欲膨脹,追求享樂。但最後,往往是自食惡果、自欺欺人。人究竟不能“人定勝天”,所以隻有順應自然,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人固然需要奮鬥以成功,固然需要追求,但不能與自然作對,不能強求,俗話說“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不是停止奮鬥,而是強調天命和時運,不是心存宿命。
古人說:“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強調的就是看淡成敗榮辱,淡泊處世,懷一顆平常心。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足有樂。
【修養感悟】
1.樂天知命,知足常樂,是對自然、生命以及人生的深刻洞察的智慧,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和修養。
2.張中行的生存之道,有儒家的積極進取,建立功業,又有道家的順應自然和本性的超然,更有佛家的看淡生死苦樂,所以他能做到返璞歸真,樂天知命,過簡單樸素的生活,知足常樂,享有高壽。
明人李贄說:“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與張老的觀點相通。這是人性,是人生最真實的本質,不是私心,不是貪生怕死。
因為有此人生觀,張老能夠麵對人生苦難和痛苦,有人問他養生秘訣,他說:“我沒有什麼養生秘訣。要說有的話,就是我這一輩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發財,隻是一門心思讀書做學問。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