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梨園弟子”是農民
很多人看到“梨園弟子”這個詞,會望文生義,把它理解為梨園下的農民,其實這是錯誤的。
很多人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
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係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新唐書·禮樂誌》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喜歡音樂,精通音律,尤其欣賞清雅的《法曲》。於是,他就挑選了300樂工在皇宮裏的梨園專門教他們演奏《法曲》。李隆基親臨指導,稱這些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則成的著名戲曲《琵琶記》有一句開場白:“今日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記。”“梨園弟子”也就成了戲曲演員的代名詞。
趣味鏈接:
有個勳臣總督團營時,私自遣官兵為自己造私房。
兩戲子知道後,就扮作儒生,嘲諷此事。
一個先高聲詠詩說:“六千兵散楚歌聲。”
另一個也高聲詠詩說:“八千兵散楚歌聲。”
兩人為六千、八千爭辯起來,誰也不肯服輸,最後慢慢解釋說:“你們都不知,那二千不都在家蓋房嗎?哪在營裏!”
240“五毒”是毒藥
很多人看到“五毒”這個詞,以為是五種毒藥,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這就像鶴頂紅是無毒的東西,卻被認為是劇毒物一樣。
民間認為陰曆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玻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繡製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們還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係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趣味鏈接:
某人談戀愛被女友甩了,便對朋友說:“難怪人家說天下最毒女人心,我現在完全認為女人是毒藥,今後要離得遠遠的!”
可是過了不久,這人又談起了戀愛,而且談得很起勁。於是他的朋友們問他道:“你不是說女人是毒藥嗎?怎麼又談起來了?”
這人回答說:“我也不知怎麼搞的,自從上次失戀以後,我老是想服毒自殺!”
241.“長袖善舞”是在跳舞
在報紙上或雜誌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作者用“長袖善舞”形容戲曲演員精湛的表演,其實這是不可取的。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財善賈”。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範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辯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的也不多見。所以,司馬遷評論道,韓非子說的“長袖善舞,多財善賈”,確是有理!意思是說,範雎和蔡澤兩人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有所諷刺。
而在一些報刊上,很多文章運用“長袖善舞”,都忽略了其中包含的貶義。 比如“貨幣政策如何長袖善舞”等標題,都是誤用。
趣味鏈接:
大詩人普希金年輕時喜歡跳舞。在一次舞會上,他邀請一位小姐跳舞。
這位小姐傲慢地說:“我不能和小孩子跳舞!”
普希金靈機一動,他很有禮貌地鞠了一躬,微笑著說:“對不起,親愛的小姐,我不知道您正懷著孩子。”
242.“大傳”和傳記有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凡是名人的傳記都開始稱“大傳”了,似乎隻有“大傳”才能配得上名人,不在“傳”之前加個大字似乎就對不起傳主。但是,這樣跟著感覺走,犯錯誤也就在所難免。
在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名詞都有其固定的意思,譬如內傳、外傳、內篇、外篇、大傳等。如果根據字麵意思來理解,往往會南轅北轍。
一般來說,解釋經義的文字叫“內傳”,如《韓詩內傳》。有時人物傳記也可稱內傳。“外傳”的意思相當於外編。《國語》一直就被當成“外傳”來看待,因為它作為《春秋》的外傳,補上了《左傳》之不足,而《左傳》一直被稱為《春秋》的“內傳”。有時,為史書所不載的人物立傳,或者於正史之外另為一個人物作傳,以記錄其逸事趣事,也可稱為“外傳”,如《漢武帝外傳》、《飛燕外傳》等。而“大傳”是《禮記》第十六篇的篇名,孔穎達對“大傳”的解釋是:“名曰‘大傳者’,以其記祖宗人親之大義。”《禮記·大傳》通引《儀禮·喪服傳》中的條文以推而廣之,沒有對“經”進行解釋而隻是轉錄,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大傳”。另外,到漢朝初年,《尚書大傳》有時也被簡稱為“大傳”。
由此可見,“大傳”和“偉大的傳記”根本搭不上邊,動輒來個某某“大傳”,隻能說明作者對於“大傳”的真正意思非常模糊。
趣味鏈接:
一個中學生對圖書館的一個辦事員說:“我要借一本書,但跑了很多圖書館也找不到。”辦事員問他:“是一本什麼書?”
他說:“在讀書時成績很差的名人傳記。”
243.萬歲原本就指皇帝
在看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皇帝早朝的場麵,文武眾臣跪下,連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所以人們常把“萬歲”與皇帝聯係起來,認為“萬歲”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萬歲爺”。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萬歲”一詞的產生與皇帝並沒有多大關係。
西周時期,還沒有“萬歲”一詞,但有“萬年無疆”、“萬壽”的記載,它並不是專對天子的讚稱,僅僅是一種行文的款式,也可以刻在鑄鼎上。從戰國到漢武帝之前,“萬歲”這個詞時常出現,但並非是帝王專用,可分兩類:其一說死期,如劉邦定都關中後,曾說:“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其二表示歡呼,如楚漢爭霸時,項羽放回劉邦的家眷時,漢軍也曾“高呼萬歲”。至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萬歲”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從此,“萬歲”成了皇帝的代名詞,隻有對皇帝才稱“萬歲”。
趣味鏈接:
羅馬皇帝奧古斯特(公元前63~公元14年)下令把他的一個性情惡劣的年輕侍從趕出宮廷。年輕人苦苦哀求皇帝寬恕,並發誓悔過自新。可奧古斯特主意已定,仍勸他回家。
“我怎麼回家去呢?我怎麼向我父親交代呢?”年輕人說。
“跟你父親說,你不喜歡我就得了。”皇帝給他出主意說。
244.靈柩是指棺材
按照以前的規矩,人死後要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也就是常說的“入土為安”。喪葬的禮儀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為死者準備一副好棺材。很多人以為“靈柩”就是指“棺材”,其實“靈柩”和“棺材”並不是同一回事。
從漢語詞典上來看,“棺材”和“靈柩”兩詞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隻是“為裝殮死人用的東西,一般用木材製成”;而後者是“死者已經入殮的棺材”。簡單來說,“棺木”裏麵沒有裝入屍體,而“靈柩”有了死者屍體。可見“棺材”和“靈柩”兩詞並不是一個意思,千萬不可亂用。如果有人作古,親人可以為他去買副“棺材”;如果是說去買一副“靈柩”,等於說買來一個有屍體的棺木,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荒唐的事情,估計無人會做這種蠢事。所以我們在寫文章或是跟人交流的時候,莫把“靈柩”當“棺材”。
趣味鏈接:
從前有個秀才見一人挑著一個大蘿一個小蘿從前麵走過,為了賣弄自己的才學,於是吟詩一首:“大蘿是蘿,小蘿也是蘿,小蘿裝在大蘿裏,兩蘿合一蘿。”
那人聽了以後也對了一句:“秀才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裝在棺材裏,兩才合一才。”
秀才無言以對。
245.陳世美是負心郎
在後人的心目裏,陳世美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幸負心的男人。但是曆史上的陳世美卻不是這樣的。
然而,真實的曆史卻是另外一番樣子。據《均州誌·進士篇》和《湖北曆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又名陳年穀、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宦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康熙帝賞識,升為貴州省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奔者眾多,陳世美難以應付,乃囑咐管家一律謝絕。有兩個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與陳世美一同進京赴考時,曾以錢物助陳,沒想遭到了陳世美管家的回絕,頓生報複之念。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棄妻兒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陳世美的身上,編成戲曲《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
相傳,清末時有劇團在均州演出此戲時,陳世美的第八代傳人組織家族眾人,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使演出被迫停止。據說,現在當地仍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趣味鏈接:
你的臉比陳世美還美;
你的眼比諸葛亮還亮;
我的愛比魯智深還深;
我的情比關雲長還長;
但我的諾言比孫悟空還空。
246.唐伯虎點秋香
明朝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詩、書、畫“三絕”,名聲很大。因為唐伯虎刻過一方“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再加上明清時期的戲曲和彈詞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他三笑點秋香的風流韻事,後人就認為唐伯虎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是一個談情說愛的高手。
其實,並非如此,曆史上真正點秋香的並不是唐伯虎,而是另有其人。
民間流傳的唐伯虎三笑點秋香的故事乃張冠李戴,是有人想借唐伯虎的名氣傳播這個事情,把別人的事加在了唐伯虎的頭上。
清朝學者俞樾的《茶香室叢鈔》中記載了點秋香的真實內幕,為唐伯虎昭雪。點秋香的男主人公是吳門的陳元超和無錫的俞見安,兩個人點秋香的事情經過大同小異,都是看到一個名叫秋香的丫鬟的一笑而鍾情,然後賣身到秋香所在的豪門而接近秋香,後來得到豪門主人的賞識,於一群丫鬟中點取秋香。不同的是,陳元超在虎丘遇到佳人,俞見安則從無錫去蘇州的水路上邂逅美眉。俞見安的族孫曾為俞樾證實其事的真實可信,可見俞樾在《茶香室叢鈔》中的記述並非杜撰。
趣味鏈接:
從前有個傻女婿。
有一天,他嶽父要來拜訪,父親剛好要出遠門,不放心,所以就教他,如果你嶽父問你:“這些院子的牛馬是怎麼照顧的,長得這麼好。”
你就說:“小小畜生何必介意!”
如果他問你:“家中事業是誰在管理的?”
你就說:“小婿無能父親掌管。”
如果問起牆上那幅畫,就說:“這是唐伯虎名畫。”
還叫他複頌了一遍,才放心離開。
當他嶽父來了,一見他就問:“你父親呢?”
答道:“小小畜生何必介意!”
他嶽父一聽,心想不對,又問:“那我女兒呢?”
答道:“小婿無能,父親掌管。”
他嶽父一聽,大為生氣,便嗬斥道:“你說的是啥麼話?”
他一聽很高興,很有自信地說:“這是唐伯虎名畫!”
247.孟薑女是姓孟的
孟薑女是秦代一奇女子,萬裏尋夫不尋常,哭倒長城就更離奇。在很多人看來,孟薑女是姓孟的,可是,孟薑女的姓氏不是孟。
孟薑女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事實上她不是秦國人,而是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杞梁妻。哭的也不是秦長城,而是齊城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喜良或範喜良,其妻成為孟薑女。“孟薑”,孟為排行第一,薑為姓,是美女的象征性稱呼,在詩經中多次出現,如《詩經·小雅·有女同車章》有句“彼美孟薑”。現在流傳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成型。
古代待嫁女子,按“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正妻生的長子(女)冠以伯,偏房生的長子(女)冠以孟,長子(女)以下都是依次冠以仲、叔、季。出嫁女子,有冠以自己國家或氏的名稱的,如“齊薑”;有冠以配偶(別國國君)的國名的,如“秦姬”;有冠以配偶(別國卿大夫)的氏名或邑名的,如“孔姬”;有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諡號(帝王等死後依事跡所給予的稱號)的,如“武薑”。戰國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孟薑女就是姓薑的偏房生的大女兒。
趣味鏈接:
根據野史記載,最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個沒有裸奔許可證便在烈日下裸奔的男人,自己聲稱要去追求光明,早上向東跑,到了下午卻發現太陽在西邊,於是來回往複終於中暑而死。
第二個,憑借父親的行政勢力不聽勸告便未經許可在非遊泳區遊泳,結果溺水而死。死後化鳥不斷進行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填海工程。
第三個,作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恐怖分子,為了替恐怖組織團夥自己的丈夫報仇,使用人體炸彈毀掉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國防工程——萬裏長城。
248.“名”和“字”是一回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所以在很多人的意識裏,“名”就是“字”,“字”就是“名”,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來就得由父母起個名,這個名稱為“小名”或“乳名”。等長到20歲,可以綰起頭發戴上帽子成人了,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為其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這個名就叫“字”,也叫“表字”。這表示他“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複稱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而,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係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因此,“字”雖然是自己的,但卻是為外人稱呼自己的時候準備的,自己卻從來不去使用。劉備、關羽和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本人卻隻能自稱為“亮”,不能自稱為“孔明”。
名、字之外又有號,名、字一般是父母師長給的,自己不能隨意更改以示對親長的尊重。號則是朋友取的或自己擬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大,更能體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來。
趣味鏈接:
有一個人在銀行開戶,委托銀行職員為他填表:
“您的姓名?”
“費費費雷羅·彼彼彼得洛維奇·帕帕帕裏奇。”
“對不起,您口吃嗎?”
“不,我父親口吃,那個為我進行出生登記的官員簡直是個白癡!”
249.“皇親”和“國戚”是一樣的
“皇親”和“國戚”都是皇帝的親戚,所以很多人認為“皇親”、“國戚”是一樣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親”和“戚”之間有著重大區別。一般來說,標準是這樣掌握的:族內之人為親,族外之人為戚。也就是說,隻有同姓之人才有可能是親。所以,我們經常說的“皇親國戚”,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皇親”也就是“宗人”,在帝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有較高的地位,因此,對於皇親的認定也就格外嚴格。於是,能被納入宗人府管理也就成了一些勉強和皇家可以掛上關係的人的夢想。
和“皇親”相比,“國戚”的地位就低得多了。“國戚”是皇帝的族外之人,如皇帝的母族、妻族、駙馬及其族人等。在一個朝代,“皇親”是相對穩定的,隻有人口因繁衍而增加的問題。而“國戚”則隨時都有增加和變化的可能,公主結婚、王子結婚……都會帶來國戚的增加。
“皇親”和“國戚”不是一回事,並且在很多時候,“皇親”和“國戚”之間往往會有化解不開的矛盾,當矛盾激化到某種程度,宮廷鬥爭的大戲就該上演了。
趣味鏈接:
一天,一個老漢牽著一頭驢進城,碰到一個流氓。
流氓就說了:“吃了嗎?”
老漢答道:“沒有。”
流氓:“沒有問你,我問驢呢。”
後來流氓走了,老漢就打了驢兩個耳光,說:“城裏有親戚也不告訴我一聲。”
250.“九拜”是拜九次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但是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的樣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這九種禮拜方式分別叫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所不同的不僅僅是名稱,連其動作要領也大為不同。
稽首,是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
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是拜禮中次重者。
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是拜禮中較輕者。這三拜是正拜。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
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
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是軍禮,軍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肅拜。其他幾種拜禮都是正拜的變通。
因此,“九拜”是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它涵蓋了古時所有的禮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禮,又包括了凶禮,既包括了男人行禮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禮的方式。很顯然,在任何一次儀式之上,都不可能窮盡這九種禮拜方式,因為,“九拜”中包含了性質完全不同的禮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儀式上聽到行“九拜”之禮。
趣味鏈接:
元世祖至元年間,元人進入南宋都城杭州,南宋朝廷宗廟被洗劫一空。當時有個姓金的,世代為伶官,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一天,金某在路上遇見左丞範文虎。範文虎在宋朝為殿帥時,就與金某熟識。他見了金某說:“過幾天朝廷舉行宴會,你來獻技,不愁沒有吃穿。”
後來金某如期前往,在宴會上表演優戲,插科打諢說:“某寺裏有座大鍾,但一連幾天,寺奴都不敢敲這口鍾。主僧詢問原因,寺奴說:‘近來鍾樓上有位巨神,樣子很怪,我不敢上樓。’主僧連忙去看。那巨神見了主僧,立刻倒身下拜。主僧問:‘你是何神?’巨神答道:‘鍾神。’主僧反問道:‘你既是鍾神(忠臣),為何還下拜?’”
251.“太牢”和“少牢”是牢房
很多人看到“太牢”、“少牢”都有一個“牢”字,以為指的是大牢房小牢房,其實這是錯誤的。
古代用來盛祭祀之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用以盛牛、羊、豕三牲,故而,把宴會或祭祀時並用牛、羊、豕三牲稱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隻有羊、豕,沒有牛。
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太牢隻有帝王、聖賢才能享用。二品以上官員可用豬羊各一隻;五品以上用羊一隻;五品以下人家,隻用豬一隻。豬羊供品,統稱少牢。
趣味鏈接:
在結婚50周年典禮上,丈夫眼含熱淚。妻子看到後不禁十分感動,對丈夫說:“老公,沒想到你是這麼有情意的男人。”
丈夫說:“老婆,你還記得50年前的今天,我們在樹林裏被你老爸抓了個現常”
老婆:“當然記得,我一輩子也不會忘的。”
丈夫:“當時你老爸威脅我讓我跟你結婚,否則就要告我,讓我坐50年牢。”
“我在想,如果當初我去坐牢的話,今天剛好是刑滿釋放的日子。”
252.“捉刀”和“捉筆”意思相同
很多人看到“捉刀”和“捉筆”,以為這是兩個相同的詞,其實,它們的詞義都是不一樣的。
“捉刀”一詞出自《世說新語·容止》。說的是曹操手下有個名叫崔琰的武官,字季,長得儀表堂堂,胸前長須飄飄,更顯威武不凡,連曹操都常認為自己相貌遠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來的使者要見曹操。曹操為了讓外國使者見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為接見。接見時,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時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卻持著刀,畢恭畢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衛,一旁觀察匈奴使者。接見過後,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應,便派人去暗暗打聽。使者說:“魏王固然儀表出眾,可是那個床頭捉刀人,看來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這個故事後經演變,人們便稱代人作文為“捉刀”。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請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而“捉筆”一詞就很常見了。“捉”即“握妝、“拿妝之意;“捉筆”的意思就是提筆、執筆了,並沒有“替別人寫作”的意思。
這兩個詞其實很好區分,隻要記裝捉刀”有“替”的意思,而“捉筆”則沒有此意,就可以了。
趣味鏈接:
中國、日本、俄羅斯武士比刀法。俄武士把裁判放出的蒼蠅劈成兩半。80分!日武士劈掉了蒼蠅翅膀。90分!
中國武士出場,一把菜刀唰唰兩刀。蒼蠅仍在飛。裁判捉住蒼蠅給了100分!日、俄不服。為什麼?
因為蒼蠅被拉了雙眼皮!
253.神農氏是藥王
提起“藥王”,人皆恭而敬之。但藥王究指何人,典故出於何處,則眾說紛紓很多人認為,藥王是神農。但是,根據詩史書的記載和今人的考證,孫思邈為我國的藥王。
孫思邈為隋唐間(約公元581~682)華原(故城在陝西省耀縣)人。城東15裏的孫家源,正是他的故裏,至今保存許多古跡。人們為了紀念他,建有“祠堂”,新中國成立後經政府修繕。祠堂隻塑有他與父母三人的塑像,祠堂前有其祖墳。
耀縣城東3裏有座山原名“五台”,是他當時隱居之處,後改稱“藥王山”。此山風景優美,古跡較多。此山上建有藥王廟,廟裏有“拜真台”,傳說唐朝皇帝因其對醫療貢獻很大,為此封他為“真人”。廟裏有他隱居的“太玄洞”(真人洞),洞內有孫思邈的塑像。山洞旁亭子內樹有八座石碑,名“千金方寶要碑”,乃宋表(公元1124年)刻立,上刻有部分《千金方》之藥方。在藥王山的南山,還有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刻的一塊石碑,詳記了“真人”平生事跡。可見文獻上記載的“真人”,也即人們心目中的“藥王”。
趣味鏈接:
有天老師問同學們:“誰知道神農氏有什麼功績嗎?”
班長馬上舉了手:“老師我知道,是嚐百草。”
老師很滿意地說:“嗯!不錯,果然是班長,都好好念書了。”
之後小辛不服氣地舉手了,問道:“老師,你知道神農氏死掉之前所說話的嗎?”
老師說:“嗯?老師不知道。”
小辛說:“老師,我來告訴你吧!那就是:‘啊!這個有毒/”
254.黃帝是我國第一個皇帝
據傳說和古書記載,黃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君主,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原姓公孫,後改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與黃帝同時代的還有炎帝。中國人都把自己稱做“炎黃子孫”。很多人認為黃帝是中國的第一個君主,但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卻是秦始皇。
秦始皇並吞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以前,各國諸侯都害怕觸犯祖訓,有損祖德,輕易不敢稱自己為“帝”,隻好稱王、稱霸。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自己“始黃帝”。但他也沒有敢沿用這個“黃”,隻好用了“皇”。
自秦朝開始,中國的曆代封建帝皇都稱自己為“皇帝”,一直到封建帝國的結束。
趣味鏈接:
話說有三個老漢一天碰到一起了,於是就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皇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