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社會福利
小張晚上在家裏看電視,電視裏又曝光了一則明星逃稅的醜聞。當他看到那個曾經在舞台上光彩奪目的明星鋃鐺入獄時,心裏不免犯嘀咕,原來逃稅是犯法的啊!小張擔心自己家人也會因為沒有交稅而被關進監獄,於是趕忙跑過去問媽媽是不是交稅了。媽媽聽到小張的這個問題後笑得前仰後合,告訴兒子隻有那些明星才會給國家交稅,一般人不用交稅的。小張聽了後疑惑不解,為什麼隻有明星才會交稅呢?
事實上,小張媽媽的認識是錯的。每一個公民都有交稅的義務,並不是隻有那些有錢人才會向國家繳納稅款。稅收是政府按照法律規定,對個人和組織無償征收實物或貨幣的總稱。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稅法都不相同,相應的稅收製度也有所區別。中國稅收製度的產生已經有長達幾千年的曆史,可以說,自從國家產生和私有製出現後,稅收也就隨之誕生了。
《漢書·刑法誌》雲:有稅有賦,稅以足食,賦以足兵。在當今的文明社會裏,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是向民眾征收稅款,並為人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如修建公路、街道、路燈等基礎設施或者維護社會治安、消防、環保等。稅收從本質上來說,可以被稱為是一種交易。
實際上,稅不過是普通民眾用來購買政府服務的費用,體現了政府和民眾之間一種交易的關係。當然,在曆史上(包括現在的世界),有些國家的統治者與民眾之間關係不屬於交易關係,而僅僅是一種掠奪與被掠奪的關係,這就不能被稱為稅收關係了。
稅收的源頭就是國家中的每個公民,有些人認為隻有工資比較高的人交“個人所得稅”才是“單個的人”交了稅,其餘的稅款都是公司交的,與我們無關。如果你真的這樣看待稅收的話,那就真是大錯特錯了。
在中國,超市裏擺放的所有商品標出的價格都是含稅價,這其中包括了國家應該征收的稅金——有可能是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車船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在我們購買一件商品時,無形中就向政府交了一次稅,隻不過自己沒有意識到。舉個例子:某個消費者在商場中花費100元買了一瓶化妝品,這100元中含有14.53元的增值稅,而且還包括了25.64元的消費稅和4.02元的城建稅。由此可見,稅收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從清晨走出家門開始,無論是吃飯、喝水,還是在乘坐交通工具時,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向國家繳納了稅款。稅收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天中,在每個角落都有稅收的影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名納稅者。
稅收自從誕生以來,一直是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關係著國家的民生大計,同時也是維護社會安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平衡杠杆。因此,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都不能忽略掉稅收的作用,應該重視稅收對國家發展以及經濟增長的重要效應。
想要改善民生,就要特別重視稅收。因為隻有稅收工作做得到位,國庫充盈,才會有充足的資金來保障民生的改善。從古至今,中外無論哪個國家,都把稅收當做是國之根本。稅收與民生之間的關係在於:國家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兩者密不可分。稅收中的“取”貴在公平、公正;稅收中的“用”重在合理、有效。因此,稅收既要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要考慮到民生的需要。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稅收和民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首先是關於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的問題。在國家征收稅收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不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就是收過頭稅”的理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居樂業;二是關注稅收的流向,解決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如“三就三保”(就業、就學、就醫和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安全保障),使百姓在國家強大的稅收支持下,消除後顧之憂。
下麵來看一個簡單的案例:廣東一家酒店在建立幾年後得到了快速發展,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在當地和周邊地區的名氣也是越來越大。有一次,公司領導參加了一次政府舉辦的稅法宣傳活動,在活動中他們了解到國家有關部門為了解決廣大下崗工人再就業的問題,為社會緩解一定的就業壓力,決定對接納下崗人員達到一定比例的公司給予稅收優惠。該酒店獲知這一政策後,為了回饋家鄉人民的支持以及回報社會,當即決定吸收180名下崗工人。這家酒店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指定專業人員對這些下崗再就業的員工進行崗前、崗位培訓及全過程培訓,幫助他們解決業務中不熟悉的問題,讓這些社會弱勢群體能夠漸漸地融入到公司之中。
事實證明,通過稅收政策這個杠杆安置下崗職工,既幫助政府解決了下崗職工就業難的問題,又服務了當地居民,更重要的是化解了下崗群體對政府政策的抵觸情緒。這家酒店安排就業的180名人員,大多數都對公司懷有感激之情,在工作中盡心盡責。他們的這種心態,為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家酒店也因為幫助政府解決了問題,從而獲得了稅收方麵的優惠政策,企業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一舉三得的結果,都是得益於稅收用之於民生的政策。
稅收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稅收看似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美國有句名言:死亡和稅收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句話道出了稅收與人生的密切關聯。專家認為,稅收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每個人都不能忽視稅收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爭做一個自覺的納稅人,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稅收,在消費中索要發票,並且監督使用正規發票。維護稅收,其實也就是維護我們自身的利益,因為,稅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增值稅:我國第一大稅
2009年1月1日,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全麵實施增值稅的改革。很多企業家都十分關注這項稅務上的新政策,政府在對增值稅進行改革時也是慎之又慎。為什麼增值稅的改革能夠引起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對增值稅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增值稅,顧名思義就是對增值額收取的稅,換句話說納稅的依據是增值額。增值稅是我國的第一大稅。從計稅原理上來看,增值稅是以(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為依據而征收的一種稅。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這是增值稅非常顯著的一個特色。增值稅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不僅關係著國計民生的大計,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增值稅進行深入的了解。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增值稅,下麵舉個例子來說明。
李先生的公司買進了100件貨物,這些物品的總價值是1000元。但實際上李先生支付給對方的貨款不是1000元,而是1000+1000×17%(假設增值稅的稅率是17%)=1170元。為什麼這批貨物的價值一共是1000元,李先生還要多付出170元呢?因為在這個時候,李先生作為消費者要額外承擔170元的增值稅,這就是所謂的增值稅價外征收。這170元增值稅對李先生的公司來說就是進項稅。而對方公司多收的170元貨款並不屬於他們公司的財產,他們不過是代繳而已,最終還要把這筆錢上交給國家。
增值稅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持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自1994年施行新的稅務製度以來,增值稅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稅。在大多數時間裏,增值稅都占到了國家全部稅收收入的40%~50%左右,如果有人仔細分析我國主要稅種的比例情況,就不難看出增值稅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稅收中這種“一稅獨大”的情況已經帶來了一些負麵效應。首先,這會給一些企業帶來較為沉重的負擔,限製了他們的發展與壯大。20世紀90年代時,中國的經濟總體上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麵,企業發展比較迅速,因此帶動了增值稅的快速增長。但現在中國經濟已經從供不應求轉為相對過剩的情況,企業的利潤沒有從前那麼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再將增值稅增長的重擔加在企業身上,就會阻礙他們的發展。
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國務院終於決定對增值稅進行一係列的改革。在全球經濟危機的陰影籠罩下,增值稅的改革無疑是中國企業的福音。按照中國水泥公司的統計,2008年這家公司投資了1.7億元,增值稅進行改革後,該公司僅僅在買進設備一項上就節省了1100多萬;這還隻是中國水泥公司一家的節省數字,對於海螺集團每年上百億的投資,將節約十幾億的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