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康熙35日衣不解帶,陪伴祖母度過最後時光
太皇太後平日沒有嚴重疾病。偶有不適,到溫泉療養一段時間,或用藥,很快就能痊愈。自從康熙二十二年五台山之行,太皇太後再也沒外出,可能健康狀況不如從前。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二十九日淩晨,太皇太後突然中風,“右手伸展不直,語言不清”。這場病比較重。但由於治療及時,病情很快好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太皇太後聖體違和”。病情嚴重,康熙的文字中說過是“疹患驟作”,也說過是“舊症複發”。不論是什麼病,總之一開始就很重,而且“一旬以內,漸覺沉篤,旦夕可慮”,康熙“益加恐懼”,“五內憂灼,莫知所措”。
為了挽救祖母的生命,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做了所有他所能做的事。宮中禦醫是高水平的,可是“禦醫診脈,皆雲深可憂慮”。他又查閱醫藥文獻,親自調藥,遍問方醫,均回天無術。
康熙試圖用好生之德,求得上天對祖母的眷顧和默佑,特於十一月二十七日,諭刑部:所有內外問刑衙門,除十惡死罪及貪官、光棍不赦外,其餘已經奉旨監候死罪重犯,概行減等發落。
兩天過去,太皇太後的病勢非但不見好轉,而且危象漸增。康熙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搜索出多年前的一份記憶。那年大旱,他在宮中設壇祈禱蒼天賜雨,長跪三晝夜,第四天,又步行到天壇虔誠禱告,“油雲忽做,大雨如注”。於是心中升起一線希望,以為“精誠”可以感動上天,為了給祖母祈求永年,決定再親臨天壇致祭。
十二月初一日,早六時左右,康熙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文武官員,自乾清宮步行到天壇致祭,恭祈太皇太後轉危為安。行禮過後,太常寺官員宣讀康熙親筆祝文。其詞意懇切,感人肺腑,呼籲皇天,“伏懇憫念篤誠”,保佑祖母太皇太後病體痊愈,健康長壽;他情願自己減壽,增加祖母的壽命。
康熙聽讀祝文,“涕淚交頤”。陪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及文武官員,無不感動涕泣。祭畢,康熙立即回慈寧宮侍候祖母。皇孫的虔誠,使祖母受到莫大安慰,由於心裏高興,“飲膳少加”。禦醫診視,也說“脈息較前頓覺平和”。然而,精神作用引起的病情緩解,畢竟是暫時的,僅過一兩天,又出現反複,這一次,康熙對蒼天大失所望。他最“抱痛於心”的是,用自己的壽命換取祖母的延年都未能如願,從此知道“天道幽遠,難可期必”,再也不躬親祈禱。這件事深深刻在他的心中,乃至30年後,重新提起,仍“流涕嗚咽,不能自止”。
這位獨斷乾綱,敢於挑戰惡勢力,不曾被任何困難壓倒的皇帝,麵對要奪走祖母生命的病魔,毫無辦法,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終日以淚洗麵。他能做的,隻有在病榻前盡孝,陪伴生命垂危的祖母心滿意足地走完她人生的最後裏程。
康熙最初幾天還能抽空到乾清門聽政,從二十九日起,已因祖母病情進一步加重,不便離開。
太皇太後是顆福星,她一臥病,孫男弟女全圍上來照顧,二女兒阿圖、兒媳皇太後、孫兒裕親王福全、皇後佟佳氏等,不離左右。康熙從太皇太後違和第二天起,就夜以繼日在祖母床邊護理,檢方調藥,侍奉飲食,35晝夜衣不解帶,食不甘味。祖母寧靜休息時,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聽到太皇太後的聲息,立即到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僅糜粥之類就備有30餘種。隻要太皇太後說想用什麼、吃什麼,竟“一呼即至”。原來,康熙想得十分周全,應有盡有。太皇太後備受感動,用手撫著皇孫的背,垂淚讚歎說:因為我的病,你“日夜焦勞,竭盡心思”,所有服用和飲食之類,無所不備。我實際不想吃什麼,說想要什麼,隻不過借以支吾搪塞,“安慰汝(你)心”。誰知你都事先令人準備好,放在那兒。“如此竭誠體貼、肫肫(誠懇的樣子)懇至,孝之至也。”唯願天下後世,人人效法你,像你一樣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