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新能源(6)(1 / 1)

目前,國內已經投產的核電站共計6座,11個機組,總規模為896萬千瓦(見圖表13)。其中,田灣核電站技術為俄羅斯引進,秦山三期技術為加拿大引進,大亞灣及秦山二、三期均為法國技術引進。秦山一期則為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首次吸收國外先進核電站製造技術的載體,自行設計和建設的60萬千瓦以上核電站的技術模板,為之後大型核電站的自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表13已建核電項目

資料來源:華寶證券研究所

二是新能源係統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初期,中國廠商有機會獲得海外市場。

如光伏產業,海外市場本身也處於培養期,由於產能不足,我國新能源企業仍然有機會進軍海外市場。從遠期看,光伏發電由於其巨大的挖掘潛力和良好的穩定性,將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主體。根據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預測,到203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的供應中將達到10%以上;2040年可達到20%以上;到21世紀末太陽能發電將占到60%以上。因此,通過政策創新和技術,強力推進光伏產業的規模化並形成產業集群,不僅是中國產業升級擺脫國際壟斷資本幹擾的需要,更是實現強國夢想即大國崛起的戰略要求。

三是處於技術成熟期的新能源係統海外廠商強力擠進中國市場,但國內廠商正迅速崛起。

比如風電,發達國家市場已經飽和或者接近飽和,國內廠商技術處於創新開發的狀態;海外廠商紛紛擠進國內市場,對國內廠商強大的競爭壓力。風電產業本身成熟度較高,即使是葉片、自動控製係統、軸承等核心零部件與技術也不存在絕對的門檻,國內產業通過自主研發就完全有可能接近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海外廠商無法對國內產業形成技術壟斷。比如,2007年Gamesa和Vestas在國內風電市場尚有相當市場份額,但2008年已經被華銳、金風、東方電氣等國內廠商全麵超越。由於風電設備招標中國家背景存在,海外廠商退出國內風電市場是可預期的;反過來,國內產業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完全有可能利用價格上的優勢進軍海外市場。

圖表14各國政府對光伏發電的支持政策(2008---2009年)

資料來源:各國政府網站

由於石油預期開采時間最多50年,且產量集中於中東、俄羅斯等少數地區,故利用新能源以獲得持續穩定的能源供應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比如,歐美各國政府紛紛在光伏產業上推出強力補貼的政策,德國、意大利、西班牙都以接近平均電價3至5倍的數值來標定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美國采用根據發電瓦數發放補貼的方式大力支持光伏產業發展(見圖表14)。在這樣的情況下,近年來海外光伏產業擴產熱情空前高漲:2001年至2007年世界新增太陽能發電係統容量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