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篇後記主要是想解釋一下,小說為什麼選擇在這裏結束。
因為一本書有字數和篇幅的限製,而劇本有將近五十萬字,在一本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裏事無巨細也不是很合適。我選擇在男女主角明確彼此愛意的地方作為小說的結點,也是經過考慮的,後麵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劇,若是劇透光了,豈不是少了追劇的樂趣嘛。
其次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創作過程,也算是我的一個複盤吧。
2014年的九月,我從克頓離職之後,在廣西雲南一帶遊玩。國慶之後返回上海,開始創作我的第一部原創劇本《狐狸的夏天》,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劇本從策劃之初到前三集劇本的麵世,過程真是一言難盡,我至今還保留著當初各種版本的草稿……為了尋找對故事和人物的感覺,我在創作前三集劇本的同時,還寫了十五萬字的小說,這十五萬字,最終被保留下來的隻有八萬多字。
前五集劇本定稿後,杭州一家公司表示要操作這個項目。因為多方麵的原因,項目被耽擱了兩三個月。我正有些心灰意冷,一個久未聯係的朋友突然出現,把我的劇本推薦給了中聯傳動的木子小姐,這個項目才終於迎來了春天。她就是右耳小姐,該劇能夠順利麵世,她功不可沒,非常感謝她。
此外,還要感謝玄武紀的祝小哈同學,她承擔了劇本後期根據分場大綱進行填詞的工作。她是一個很有靈氣、充滿潛力的年輕人,前途未可限量。
最後還有幾句答讀者問。
有讀者在微信公眾號的後台問我,小說和劇本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劇本和小說都是講故事,小說更私人化,而劇本更市場化。在本劇裏,第一個出場的是顧承澤,黎晏書在第十二場才從國外回來。在小說裏,是由黎晏書帶出整個故事,整部小說也都是圍繞著她的心情和狀態來展開故事的,劇本完全是上帝視角。
其實,不僅僅是小說和劇本有不同,劇本和成片也會有不同,劇本依賴於導演和演員們的二次創作,最終呈現的效果,和編劇在創作過程中腦海裏想象的畫麵肯定有區別。這裏要特別感謝兩位主演,譚鬆韻和薑潮,謝謝他們的認真和敬業,鬆韻還特意讓助理錄下監視器的畫麵回看改進,碰到這麼用心揣摩角色的主演,作為編劇我覺得很幸運。薑潮據說在進組的第一天,就用出色的發揮把大家都鎮住了,這讓我很期待劇集的播出。讓我們一邊看小說,一邊追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