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有得也有失,有失才會有得 (2)(1 / 3)

齊桓公又問:“那麼開方如何呢?”管仲說:“開方本來是衛國的公子,他舍棄了在千乘之國做太子的機會,侍候您15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的人,如何能真心地忠於您?況且能有千乘的封地,是人們夢寐以求的,他卻放棄了轉而侍候您,那麼他想得到的,必定超過了千乘之封。您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用他為相了。”

齊桓公又問:“那麼豎刁這人怎樣呢?他寧願閹割自己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真心忠於您呢?我死後,請您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否則國家必亂。”

管仲說罷,便向齊桓公推薦了隰朋,並說:“隰朋為人忠厚,他能不恥下問、居家而不忘公事,可以幫您管理國政,隻是他的命也不長了。”不久之後,管仲病逝,而一個月後隰朋也死了。

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開方、豎刁三人。沒過多久,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見齊桓公將不久於人世,就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一個宮女乘人不備,越牆入宮去探望齊桓公。齊桓公正餓得頭暈眼花,便向她要吃的東西。宮女把易牙、開方、豎刁等人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齊桓公仰天長歎,懊悔地說:“一個人如果死後還能知道的話,我有什麼麵目去見仲父管仲?”說完,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臉,就這樣活活地餓死了。

齊桓公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各自勾結易牙、開方、豎刁為黨羽,互相殘殺。齊桓公的屍體腐爛生蛆,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都無人收殮。而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國力就開始衰落,霸權逐漸移到了晉國手裏。

古人說:“聽其言,觀其行;觀其行,思其因。”隻聽他怎麼說,就相信他是不行的,還要看他是怎麼做的;然而光看他是怎麼做的,也還是不夠的,還要想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是春秋五霸之首,曾經是多麼的威風。然而他的下場又是多麼的悲慘,這個教訓是多麼的深刻!要不是曆史有明確的記載,打死也不會有人相信。

人性的本質都是共通的。如果一個人的言行,已經違背了正常的人情世故,那麼他將要達到的目的,就很值得懷疑了。

5.好話說盡的人,會把壞事做絕

孔子在《論語》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花言巧語,滿臉裝著要討別人喜歡的樣子,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之心的。然而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這種人還是很多的。他們雖然沒有仁德之心,但是卻總有用武之地,他們中有些人能使他人家破人亡,甚至還能弄得天下大亂,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了。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的後裔,他在唐玄宗時期作惡多端,是惹來禍亂的首席奸臣。他於開元初年以李唐宗室身份入朝當官,二十餘年後,竟然當上了大唐的宰相,而且一做就是十九年。李林甫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品德素質十分低劣,他能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主要靠他的政治權術和善於玩弄陰謀詭計的手腕。他看起來非常和善,話也說得很甜,骨子裏卻十分的心狠手辣。所以,當時一些正直的人,都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當時與他一起擔任宰相的還有兩位有名的賢相,中書令張九齡與侍中裴耀卿。他們都是學問高深、為人正直、敢於直諫的人。李林甫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心虛得很。尤其是張九齡對李林甫的言行深有洞察,所以當唐玄宗要讓李林甫當宰相時,張九齡就直言諫阻。然而唐玄宗卻沒有聽他的,李林甫知道後,心裏就更恨張九齡了。李林甫才能不及人,他不是設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對比自己厲害的人進行人身攻擊。他登上相位後,見到張九齡為唐玄宗所倚重,雖然恨他,卻一時也不敢亂來。後來,因為唐玄宗在位已久,人就漸漸地變懶散了,朝政矛盾就日益暴露出來了。每到議事的時候,張九齡和裴耀卿常常與唐玄宗據理力爭,而在張、裴二相據理力爭的時候,李林甫卻唯唯諾諾,巧妙地順從唐玄宗的意思。為了掌握皇帝的動靜與想法,他還設法買通了皇帝左右的人,這樣他每次進言上奏,都能暗合唐玄宗的意思,討得了唐玄宗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