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文選》指導大概(1 / 3)

本書開端是《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胡先生專給本書寫的。他說:

我選的這二十二篇文字,可以分作五組。

第一組六篇,泛論思想的方法。

第二組三篇,論人生觀。

第三組三篇,論中西文化。

第四組六篇,代表我對於中國文學的見解。

第五組四篇,代表我對於整理國故問題的態度與方法。

為讀者的便利起見,我現在給每一組作一個簡短的提要,使我的少年朋友們容易明白我的思想的路徑。(一至二麵)

讀本書的自然該從這一篇入手。胡先生在第一段裏道:

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一個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都看作待證的假設,教我處處顧到思想的結果。這兩個人使我明了科學方法的性質與功用。(三麵)

科學方法是胡先生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他用科學方法評判舊有的種種思想學術以及東西文化,“重新估定一切的價值”。結果便是他的文存,哲學史,文學史等。——他創作白話詩,也是一種實驗,也是“科學的精神”;這是他的“文學的實驗主義”(正文二三二麵)。他又說作詩也得根據經驗,這是他的“詩的經驗主義”(見《嚐試集》裏《夢與詩》的跋語)。在他,科學的精神真可以算得“一以貫之”。他編選這部書的用意,在篇尾說得很明白:

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隻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裏千言萬語,也隻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斯、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隻希望盡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這個“不受人惑的方法”便是科學的方法,也便是赫胥黎和杜威先生所教人的。

赫胥黎教人怎樣懷疑。懷疑是評判的入手處。胡先生在《新思潮的意義》裏的態度含有幾種特別的要求:

一、對於習俗相傳下來的製度風俗,要問:“這種製度現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二、對於古代遺傳下來的聖賢教訓,要問:“這句話在今日還是不錯嗎?”

三、對於社會上糊塗公認的行為與信仰,都要問:“大家公認的,就不會錯了嗎?人家這樣做,我也該這樣做嗎?難道沒有別樣做法比這個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嗎?”(五七麵)

這是懷疑,這是“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存疑和懷疑不同,但“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的態度是從赫胥黎的存疑主義來的。胡先生道:

達爾文與赫胥黎在哲學方法上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們的“存疑主義”。存疑主義這個名詞,是赫胥黎造出來的,直譯為“不知主義”。孔丘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話確是存疑主義的一個好解說。但近代的科學家還要進一步,他們要問,“怎樣的知,才可以算是無疑的知?”赫胥黎說,隻有那證據充分的知識,方才可以信仰,凡沒有充分證據的,隻可存疑,不當信仰。這是存疑主義的主腦。(《演化論與存疑主義》,七麵)

本書開端是《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胡先生專給本書寫的。他說:

我選的這二十二篇文字,可以分作五組。

第一組六篇,泛論思想的方法。

第二組三篇,論人生觀。

第三組三篇,論中西文化。

第四組六篇,代表我對於中國文學的見解。

第五組四篇,代表我對於整理國故問題的態度與方法。

為讀者的便利起見,我現在給每一組作一個簡短的提要,使我的少年朋友們容易明白我的思想的路徑。(一至二麵)

讀本書的自然該從這一篇入手。胡先生在第一段裏道:

我的思想受兩個人的影響最大:一個是赫胥黎,一個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樣懷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樣思想,教我處處顧到當前的問題,教我把一切學說理想都看作待證的假設,教我處處顧到思想的結果。這兩個人使我明了科學方法的性質與功用。(三麵)

科學方法是胡先生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他用科學方法評判舊有的種種思想學術以及東西文化,“重新估定一切的價值”。結果便是他的文存,哲學史,文學史等。——他創作白話詩,也是一種實驗,也是“科學的精神”;這是他的“文學的實驗主義”(正文二三二麵)。他又說作詩也得根據經驗,這是他的“詩的經驗主義”(見《嚐試集》裏《夢與詩》的跋語)。在他,科學的精神真可以算得“一以貫之”。他編選這部書的用意,在篇尾說得很明白:

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隻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裏千言萬語,也隻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斯、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隻希望盡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這個“不受人惑的方法”便是科學的方法,也便是赫胥黎和杜威先生所教人的。

赫胥黎教人怎樣懷疑。懷疑是評判的入手處。胡先生在《新思潮的意義》裏的態度含有幾種特別的要求:

一、對於習俗相傳下來的製度風俗,要問:“這種製度現在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二、對於古代遺傳下來的聖賢教訓,要問:“這句話在今日還是不錯嗎?”

三、對於社會上糊塗公認的行為與信仰,都要問:“大家公認的,就不會錯了嗎?人家這樣做,我也該這樣做嗎?難道沒有別樣做法比這個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嗎?”(五七麵)

這是懷疑,這是“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存疑和懷疑不同,但“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的態度是從赫胥黎的存疑主義來的。胡先生道:

達爾文與赫胥黎在哲學方法上最重要的貢獻,在於他們的“存疑主義”。存疑主義這個名詞,是赫胥黎造出來的,直譯為“不知主義”。孔丘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話確是存疑主義的一個好解說。但近代的科學家還要進一步,他們要問,“怎樣的知,才可以算是無疑的知?”赫胥黎說,隻有那證據充分的知識,方才可以信仰,凡沒有充分證據的,隻可存疑,不當信仰。這是存疑主義的主腦。(《演化論與存疑主義》,七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