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2)

1982年,我們800名陝西兵(包括幾十名西安女兵)踏上了西去的綠皮車,走上了青藏高原。我們800人裏,後來有的犧牲了,有的留在西藏工作了,更多的則退伍轉業了,現在還留在部隊的隻有我和另外一個戰友。當兵之初,我們的任務是將慕生忠將軍開辟的青藏公路毛路,改造成為二級柏油路。後來,我們又轉戰黑昌線、川藏線、中尼線、新藏線,足跡幾乎遍布西藏。我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時就暈倒了,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後來翻越的次數多了,漸漸有了抵禦高原反應的能力。有一次,我站在唐古拉山口那塊寫有“海拔5230米”的路碑上,讓戰友給我拍了一張照片。照片洗出來後,我在背麵寫下一句話:“唐古拉就在我腳下!”

當年修築青藏公路時,我們不時會在路邊看到一些散亂的骨頭,老兵告訴我們哪些是駝骨,哪些是馬骨,哪些是人骨。遇到人骨,老兵便會帶著我們用鐵鍬悄悄掩埋。老兵說,那些很可能是當年老一代進藏軍人的遺骸。從那時起,我感覺腳下的公路有了溫度,有了生命,有了跳動的脈搏。進藏的路上,幾乎每一公裏都有一個軍人的忠魂在守護。三十多年來,每進一次西藏,我的靈魂就會得到一次淨化,一次洗禮。

這部書的時間跨度大約六十年。去西藏多了,便對西藏的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包括慕生忠築路大軍、康藏築路大軍以及西藏平叛、對印自衛反擊戰等等。當年慕生忠帶領的那支奇特的築路大軍裏,有參加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還有一些國民黨投誠官兵,後者在曆次政治運動中的結局可想而知。上個世紀50年代末,我們富平縣上千名新兵走進西藏,他們後來參加了1959年的西藏平叛和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一百多人犧牲在了西藏,他們的忠骨至今還埋葬在遙遠的那曲和澤當等地。這些,我在西藏和老家都聽人講起過,我還專門做過采訪調查。一代又一代西藏軍人,為了建設西藏保衛西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20年前,我就想寫這部書。因為親曆太多,反而不能理性書寫,隻好暫時擱置。但不寫出來,始終是塊心病。2013年底,我離開邊疆後,對邊疆的情感更加濃烈,感覺再不動筆把這些事寫出來,實在對不起那些死難的戰友。我用了一年時間打腹稿。2014年秋天,我有20天去三亞療養的假期,在那個零海拔的地方,我一口氣拉出了初稿。2015年整整一年,我利用晚上和雙休日,斷斷續續對初稿進行了修改,年底前完成。我習慣晨練時打腹稿,這個時候思維最活躍。為了恢複被高原損害的身體,我堅持每天六點起床鍛煉。鍛煉時,兜裏揣著筆和紙片,有了想法就隨手記下來。在三亞療養時也是這樣,早上鍛煉時想好,回去再落實在電腦上。走在零海拔的海灘上,不由會想起長眠在雪山上的戰友。有的戰友直到犧牲也沒有見過大海。每每想起這些,心裏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楚。

1982年,我們800名陝西兵(包括幾十名西安女兵)踏上了西去的綠皮車,走上了青藏高原。我們800人裏,後來有的犧牲了,有的留在西藏工作了,更多的則退伍轉業了,現在還留在部隊的隻有我和另外一個戰友。當兵之初,我們的任務是將慕生忠將軍開辟的青藏公路毛路,改造成為二級柏油路。後來,我們又轉戰黑昌線、川藏線、中尼線、新藏線,足跡幾乎遍布西藏。我第一次翻越唐古拉山時就暈倒了,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後來翻越的次數多了,漸漸有了抵禦高原反應的能力。有一次,我站在唐古拉山口那塊寫有“海拔5230米”的路碑上,讓戰友給我拍了一張照片。照片洗出來後,我在背麵寫下一句話:“唐古拉就在我腳下!”

當年修築青藏公路時,我們不時會在路邊看到一些散亂的骨頭,老兵告訴我們哪些是駝骨,哪些是馬骨,哪些是人骨。遇到人骨,老兵便會帶著我們用鐵鍬悄悄掩埋。老兵說,那些很可能是當年老一代進藏軍人的遺骸。從那時起,我感覺腳下的公路有了溫度,有了生命,有了跳動的脈搏。進藏的路上,幾乎每一公裏都有一個軍人的忠魂在守護。三十多年來,每進一次西藏,我的靈魂就會得到一次淨化,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