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們的經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1 / 3)

二、悶聲發大財就是硬道理

這套馬和車分離的全球化分工,是一次創舉,它把世界經濟產業鏈分工的效率推向了極致。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很多人認為這個模式可一直持續下去,沒有人會想哪天馬累死了怎麼辦,車跑散架了怎麼辦。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繁榮陶醉了。

模式被終結後,人們把原因歸咎於全球經濟失衡,尤其表現為中美之間的失衡。中美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失衡呢?這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傳統所造成的問題。西方人向來沒有儲蓄的習慣,掙多少花多少。而中國人則相反,中國人的傳統是把掙的錢都攢起來,用來投資掙更多的錢。不僅我們的國家如此,中國的每個人也都幾乎如此。美國人掙錢了,就是花掉。中國人掙了錢,就是想攢著娶媳婦,或者攢夠了本錢,開個公司自己單幹當老板,再或者投資買個房子,開個店什麼的。

中國的貿易盈餘,並沒有用來大量地消費美國的商品,而是用在了再投資、產業升級上。為什麼要產業升級呢?因為褲子、打火機這種產業很容易飽和,中國人隻要工廠連軸轉,很快就能把一年到頭美國人需要穿的褲子、需要用的打火機都生產出來。這麼一來,再生產褲子和打火機就賣不出去了,就無法再賺更多的錢。

為了要賺更多的錢,那就需要把從賣褲子和打火機掙到的錢用於買設備和建廠上,生產鋼琴和玩具。因為中國的產能擴張太快,不用多久鋼琴和玩具的市場也飽和了,接著就去造家電和機電產品,然後再往更高端升級,造通訊設備、電腦和手機。

中國製造,從最低端的加工貿易起家,逐步向上升級,一個產業隻要中國能做了,那麼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就會退出。等中國能造光刻機,造高端精密儀器、高端芯片、高端汽車和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飛機之後,那麼發達國家最後的優勢產業也就要失去了。

這樣下去,中美之間的經濟就會越來越失衡。中國的盈餘越來越多,美國的赤字越來越多。這並不是簡單的通過讓人民幣升值就能解決的問題。人民幣從2005年後升值了40%,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不但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嚴重。

在中國產業升級的擠壓之下,美國本土缺乏競爭力的製造業隻能關門大吉,或者把生產線搬遷到中國。隨著全球性的產業轉移,中國承接了大部分的製造業,美國則淪為了純粹的需求創造者,美國隻要負責製造出來信用和需求就可以了。中國負責製造商品,充當整個世界的工廠和車間。

馬車擴張得越來越快,規模也越來越大,向前行進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要想使中美之間這種馬與車的結構維持下去,就隻能讓美國需求的擴張和中國的產能供給擴張保持一致。中國產能的擴張表現為供給遞增,這就要求赤字越來越大的美國人的需求擴張,也要依賴更龐大的債務擴張來維係需求市場的擴張。

二、悶聲發大財就是硬道理

這套馬和車分離的全球化分工,是一次創舉,它把世界經濟產業鏈分工的效率推向了極致。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很多人認為這個模式可一直持續下去,沒有人會想哪天馬累死了怎麼辦,車跑散架了怎麼辦。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繁榮陶醉了。

模式被終結後,人們把原因歸咎於全球經濟失衡,尤其表現為中美之間的失衡。中美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嚴重的失衡呢?這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而是一個文化傳統所造成的問題。西方人向來沒有儲蓄的習慣,掙多少花多少。而中國人則相反,中國人的傳統是把掙的錢都攢起來,用來投資掙更多的錢。不僅我們的國家如此,中國的每個人也都幾乎如此。美國人掙錢了,就是花掉。中國人掙了錢,就是想攢著娶媳婦,或者攢夠了本錢,開個公司自己單幹當老板,再或者投資買個房子,開個店什麼的。

中國的貿易盈餘,並沒有用來大量地消費美國的商品,而是用在了再投資、產業升級上。為什麼要產業升級呢?因為褲子、打火機這種產業很容易飽和,中國人隻要工廠連軸轉,很快就能把一年到頭美國人需要穿的褲子、需要用的打火機都生產出來。這麼一來,再生產褲子和打火機就賣不出去了,就無法再賺更多的錢。

為了要賺更多的錢,那就需要把從賣褲子和打火機掙到的錢用於買設備和建廠上,生產鋼琴和玩具。因為中國的產能擴張太快,不用多久鋼琴和玩具的市場也飽和了,接著就去造家電和機電產品,然後再往更高端升級,造通訊設備、電腦和手機。

中國製造,從最低端的加工貿易起家,逐步向上升級,一個產業隻要中國能做了,那麼其他國家的競爭者就會退出。等中國能造光刻機,造高端精密儀器、高端芯片、高端汽車和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飛機之後,那麼發達國家最後的優勢產業也就要失去了。

這樣下去,中美之間的經濟就會越來越失衡。中國的盈餘越來越多,美國的赤字越來越多。這並不是簡單的通過讓人民幣升值就能解決的問題。人民幣從2005年後升值了40%,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不但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嚴重。

在中國產業升級的擠壓之下,美國本土缺乏競爭力的製造業隻能關門大吉,或者把生產線搬遷到中國。隨著全球性的產業轉移,中國承接了大部分的製造業,美國則淪為了純粹的需求創造者,美國隻要負責製造出來信用和需求就可以了。中國負責製造商品,充當整個世界的工廠和車間。

馬車擴張得越來越快,規模也越來越大,向前行進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要想使中美之間這種馬與車的結構維持下去,就隻能讓美國需求的擴張和中國的產能供給擴張保持一致。中國產能的擴張表現為供給遞增,這就要求赤字越來越大的美國人的需求擴張,也要依賴更龐大的債務擴張來維係需求市場的擴張。

到了這個地步,美國這匹馬就是在透支體力地奔跑,耗盡最後一絲氣力後轟然倒地。中國一看馬死了,頓時就懵了,我錢還沒掙夠呢,你怎麼能死呢?一時間,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高論”沸沸揚揚。站在馬車的角度看,救馬不失為一種思路,但救馬論者提出的方案,則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