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價不一樣,跟他說話的口氣都得變。鹹豐很少誇人,此番卻破例給曾國藩送來了高帽子:“朕知道你向來為人忠誠,且有膽有識,相信你一定能夠顧全大局,不辜負朕的重托。”
讓鹹豐沒想到的是,高帽子白送了,曾國藩從始至終也不肯露一麵。問他為什麼不肯出兵,回答翻來覆去還是那句話:“我這支水師太重要了,與太平軍作戰,非水師莫能致其死命,不練好是絕不能輕易出征的。”
鹹豐差點給氣樂了:“你以為你是誰啊,這麼人五人六的,好像南方諸省離了你都不行似的,你覺得以你的才力配嗎?”
“忘記你做禮部侍郎時寫的諫議書了吧?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妥,什麼都不放在你眼裏,可輪到自己,還不就是一副畏葸的熊樣!”鹹豐有理由懷疑曾國藩背後的實際能力,認為他之所以推三阻四,很可能是為臨場怯懦所找出的借口。
關鍵還是要用人,而不是罵人,因此在結結實實給了兩棒之後,鹹豐又用上了幼兒園阿姨哄小朋友的口吻:“朕想,你既然能自擔重任,創建水師,肯定非膽小之輩可比,趕緊設法赴援吧,能早一步,就可以得到早一步的好處。”
然而曾國藩似乎鐵了心,他軟硬不吃,無論是大棒還是胡蘿卜。一句話,反正我的水師沒有練成,出去也是白給,你說我畏葸就畏葸,膽小就膽小。
他還找到了一條理由,彙報說衡陽一帶尚有一股起義會黨未撲滅,而這股會黨乃“湖南巨患”——你硬要調我走也是可以的,隻要你能另外找到“征剿”會黨的替代部隊。
這條理由狠狠地將了鹹豐一軍,讓他頓時傻了眼。本來指著湘軍出省打仗,結果拔出蘿卜空出坑,還得再找支部隊去擦屁股,那倒還不如讓他們一手一腳料理完算了。
鹹豐閉起嘴,不再瞎叨叨了。
自吳文鎔在黃州戰敗自殺後,武昌告急,鹹豐第三次給曾國藩下達“刻日開行”的聖旨。由於前麵連續遭到回絕,讓鹹豐都有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他不知道這回曾國藩給他的會是什麼,難道又是一大堆無法拒絕也無法反駁的理由?
“時間過去了這麼久,朕想你的水師該早就建成了吧,戰船、水勇、洋炮也諒已齊備。”在時間這個潛台詞裏麵,當然還得包括“湖南巨患”應該已經解決了,鹹豐想象曾國藩會給他什麼借口,預先就給堵住。
皇帝多慮了。就在他發出諭旨的同一天,對方已經傾巢開拔,在戰船剛剛趕造下水的情況下。
這仍然是一支倉促成軍的部隊,但江忠源、吳文鎔的接連戰死,前線形勢的日趨惡化,以及朝廷急如星火的催促,都不會再給曾國藩留下繼續打磨的時間,他必須出發了。
有教無類
1854年2月25日,曾國藩率湘軍離開衡陽,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地向北進發。此前,他親自撰寫和發布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即《討粵匪檄》。
人的身價不一樣,跟他說話的口氣都得變。鹹豐很少誇人,此番卻破例給曾國藩送來了高帽子:“朕知道你向來為人忠誠,且有膽有識,相信你一定能夠顧全大局,不辜負朕的重托。”
讓鹹豐沒想到的是,高帽子白送了,曾國藩從始至終也不肯露一麵。問他為什麼不肯出兵,回答翻來覆去還是那句話:“我這支水師太重要了,與太平軍作戰,非水師莫能致其死命,不練好是絕不能輕易出征的。”
鹹豐差點給氣樂了:“你以為你是誰啊,這麼人五人六的,好像南方諸省離了你都不行似的,你覺得以你的才力配嗎?”
“忘記你做禮部侍郎時寫的諫議書了吧?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妥,什麼都不放在你眼裏,可輪到自己,還不就是一副畏葸的熊樣!”鹹豐有理由懷疑曾國藩背後的實際能力,認為他之所以推三阻四,很可能是為臨場怯懦所找出的借口。
關鍵還是要用人,而不是罵人,因此在結結實實給了兩棒之後,鹹豐又用上了幼兒園阿姨哄小朋友的口吻:“朕想,你既然能自擔重任,創建水師,肯定非膽小之輩可比,趕緊設法赴援吧,能早一步,就可以得到早一步的好處。”
然而曾國藩似乎鐵了心,他軟硬不吃,無論是大棒還是胡蘿卜。一句話,反正我的水師沒有練成,出去也是白給,你說我畏葸就畏葸,膽小就膽小。
他還找到了一條理由,彙報說衡陽一帶尚有一股起義會黨未撲滅,而這股會黨乃“湖南巨患”——你硬要調我走也是可以的,隻要你能另外找到“征剿”會黨的替代部隊。
這條理由狠狠地將了鹹豐一軍,讓他頓時傻了眼。本來指著湘軍出省打仗,結果拔出蘿卜空出坑,還得再找支部隊去擦屁股,那倒還不如讓他們一手一腳料理完算了。
鹹豐閉起嘴,不再瞎叨叨了。
自吳文鎔在黃州戰敗自殺後,武昌告急,鹹豐第三次給曾國藩下達“刻日開行”的聖旨。由於前麵連續遭到回絕,讓鹹豐都有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他不知道這回曾國藩給他的會是什麼,難道又是一大堆無法拒絕也無法反駁的理由?
“時間過去了這麼久,朕想你的水師該早就建成了吧,戰船、水勇、洋炮也諒已齊備。”在時間這個潛台詞裏麵,當然還得包括“湖南巨患”應該已經解決了,鹹豐想象曾國藩會給他什麼借口,預先就給堵住。
皇帝多慮了。就在他發出諭旨的同一天,對方已經傾巢開拔,在戰船剛剛趕造下水的情況下。
這仍然是一支倉促成軍的部隊,但江忠源、吳文鎔的接連戰死,前線形勢的日趨惡化,以及朝廷急如星火的催促,都不會再給曾國藩留下繼續打磨的時間,他必須出發了。
有教無類
1854年2月25日,曾國藩率湘軍離開衡陽,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地向北進發。此前,他親自撰寫和發布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即《討粵匪檄》。
“粵匪”指的是太平軍和太平天國,所以這篇檄文也可以看作是湘軍出師前,雙方在思想上的一次提前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