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區。1949年以來在武鳴、興安、橫縣等地出土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卣及鍾等,反映當時已與中原有了聯係和交往。到了春秋時期,廣西青銅文化已有了一定的發展。例如1971年恭城發現的春秋時期墓葬,出土銅鼎五件及尊、罍、編鍾、鉞、劍、戈、斧等33件。其中銅鼎既有中原生產的蟠虺紋鼎,又有當地製造的越式鼎。值得注意的是銅尊,形製為侈口垂腹式,是中原西周中晚期時常見的形製,而其紋飾卻是華南地區特有的雙蛇鬥蛙紋等,說明這是當地生產的仿中原式的青銅禮器。此外,銅鉞也是扇形刃、靴形,與廣東清遠出土的類似。1974年在平樂銀山嶺發掘了一批戰國時期的墓葬,其中已經出現鐵器,說明到了戰國時期,廣西地區與中原的聯係進一步密切了。
福建地區。目前發現較少。1974年在南安大盈發現了一批約為西周時期的銅戈、戚、矛、匕首、锛和鈴等。戈的內部較長,後端呈凹弧形。銅鈴及銅戚上所飾的綱狀紋、曲折紋、波浪紋等,與當地幾何紋印紋硬陶器上的紋飾一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在建甌陽澤村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大銅鍾,高76.8厘米,重100.35公斤,形製紋飾與浙江、湖南出土者類似。此外,在福清東張遺址上層發現有青銅器殘片,其中一片上麵飾有雲雷紋。同出有幾何印紋硬陶罐及原始瓷豆等。
台灣圓山文化晚期可能已經進入青銅時代,發現有青銅鏃等。其有肩石斧及有段石锛等,與上述福建福清東張遺址出土的相類似,說明它們屬於同一文化係統,圓山的古代居民也應是古越族的一支。由此可見台灣在商周時期與大陸已經有密切的聯係,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六雲南的青銅文化
根據1949年以來的考古發現,雲南地區早在商代晚期、西周初期已經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到了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青銅文化已有了相當高度的發展,並有著強烈的地方特點。例如1975年在楚雄萬家壩發掘的79座墓葬,普遍用青銅矛隨葬。少數大型墓葬隨葬有大量的青銅器。例如一號墓出土青銅器110件,其中有銅鼓一件。春秋銅鼓(雲南楚雄出土)這種銅鼓與中原商代銅鼓形製不同,豎置,體如圓墩,上為圓形鼓麵,束腰,中空無底。萬家壩一號墓出土的這件春秋晚期的銅鼓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西南銅鼓。直至今天,這種銅鼓一直為西南地區各民族所使用,既是最具有特征的樂器,又是權力、地位與財富的象征。此外一號墓還出土了六件一套的羊角鈕銅編鍾,這也是西南地區特有的青銅樂器。此墓並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工具,共計28套。每套由一件銅斧、一件長方形鋤和一件方形鋤組成。說明此時青銅工具已經普遍使用。又如23號墓,隨葬青銅器577件,其中大部分是銅矛,此外還有鉞、戈、劍、鏃、臂甲和盾飾等,說明青銅武器的生產也是很發達的。此外還出土了鋤、斧、鑿等青銅生產工具及四麵銅鼓。而大量的小墓,隨葬品很少,甚至沒有一件隨葬品,說明此時的貧富分化已很嚴重,階級差別已很鮮明。
1961年在祥雲大波那發掘的戰國中期的墓葬,出土了一具長2米、寬0.62米、高0.64米的長方屋形銅棺。棺頂作兩麵坡形,棺身由七塊銅板組成,由插銷扣合,可以拆裝。側麵鑄有鷹、燕、虎等動物紋飾。隨葬有銅鼓、銅鍾、銅笙及銅葫蘆笙,還有幹欄式的銅房屋模型及豬、狗、雞、羊、牛、馬俑等。值得注意的是還出土了純錫製成的手鐲,這可能與雲南富產錫礦有著一定的關係。
上述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工具和武器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例如銅鋤體為長方形、方形或桃形,斧為靴形,矛多為中部起脊,鉞為半月形刃,劍多為花蒂形劍格、圓柱莖上飾有纏緱(ɡōu)紋等。但同時出土的銅戈及柳葉形劍等,與中原地區出土者形製相似,說明此時雲南地區與中原青銅文化已有了較為密切的聯係,並受到中原青銅文化一定的影響。
戰國中期楚威王時,派將軍莊(jué)率兵攻取巴、黔中以西,到達雲南滇池。楚頃襄王十八年(前280)秦國奪取了楚國的黔中郡,阻斷了莊的歸路,於是莊“以其眾王滇”(《史記·西南夷列傳》)。此後到了漢代,雲南地區的青銅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晉寧石寨山滇王及其家族臣屬墓出土的大批銅鼓、銅貯貝器、各種人形及動物形扣飾,形象地反映了滇人農業、畜牧、紡織、狩獵、戰爭、樂舞及祭祀活動的情景,說明此時滇文化已經取得了高度的發展及卓越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