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商周時期邊區的青銅文化(1)(2 / 3)

在燕山以南的北京、天津薊縣等地區,繼夏家店下層文化之後的青銅文化是張家園文化。這是因1965年首次在天津薊縣張家園發現而命名。其時代大致相當於晚商至西周中期。陶器以紅褐色為主,大多飾繩紋。以高領鼓腹口沿帶附加堆紋的鬲最具特色,此外有深腹盆、甑、缽及斂口甕等。重要的發現有北京平穀劉家河商代晚期墓葬及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墓等。劉家河墓葬出土有中原式青銅方鼎、圓鼎、鬲、甗、爵、斝、卣、罍、瓿、盤、盉及鐵刃銅鉞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了金笄、金臂釧、金箔及金耳環等眾多的金製品。其中金耳環,上部彎成半月形,下部為扁圓形墜,高3.4厘米,墜部長徑2.2厘米,重6.8克。經檢驗,含金量達85%。張家園文化金耳環(北京平穀出土)昌平白浮墓葬除出土青銅禮器及西周甲骨文之外,還出土了青銅鈴首匕、鳥首刀、鳥首短劍、馬首短劍及管銎戚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武器。根據《禮記·樂記》記載,周武王伐紂以後,“封黃帝之後於薊”。張家園文化有可能是早已居處於此地的軒轅黃帝族的遺存。

夏家店上層文化,是西周中晚期、春秋及戰國時期分布於內蒙古、遼寧、河北的燕山以北地區的一種地方性的青銅文化,因其首先在內蒙古赤峰夏家店遺址的上文化層發現而命名。碳14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至前300年。在內蒙古林西大井發現了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銅礦冶遺址,在兩平方公裏的範圍內發現露天開采的礦坑40餘個,出土有石鎬、石錘等采掘工具。在五號采坑附近發現一排八座煉銅爐,出土有紅陶鼓風管、煉渣與陶範,說明當時此地的青銅冶鑄業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器數量大增,生產工具有青銅斧、鑿、刀、錐等,並具有顯著的地方特點。例如銅斧為銎斧,中間為圓銎以安木柄,上下一側或兩側為窄刃。武器中以青銅短劍最具特點,劍柄和劍首常鑄有動物形紋飾,劍身有曲刃和直刃兩種。青銅裝飾品有鈴形、鳥形、雙尾形及連珠形銅飾,富於地方特點。特別是出現了許多仿照中原青銅禮器而鑄造的青銅鼎、鬲、豆形器等,其器形也有顯著的地方特點。例如鼎為斂口、淺圓腹,口沿兩旁有半圓形小耳,底下為三個細長尖足。同時也發現有中原生產的青銅禮器鼎、簋等。這些都說明此時北方地區與中原青銅文化的聯係已遠較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密切。

此時的聚落大多坐落在河邊的高地上,房屋仍有半地穴式的,但也有在地麵上構築的。墓地在村落旁邊,有的用石塊壘砌成棺或槨。此時,有的墓葬形製較大。例如1963年遼寧寧城南山根發現的101號墓,長3.8米,寬1.8—2.23米,深2.4米,用礫石壘砌成石槨,內置木棺。共出土青銅器500餘件,其中有生產工具刀、斧、鑿、鋤等,武器有戈、矛、劍、鏃、胄、盾等,車馬器有鑾、銜及銅泡等。青銅禮器既有當地鑄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鼎、鬲、瓿、觚、豆形器、雙聯罐、勺等,又有中原製作的鼎、簋、簠等。此外還有銅鏡及各種銅飾牌以及一件金環和兩件金絲繞成的小環等。又如1985年發掘的寧城小黑石溝石槨墓,出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銅器有:六連豆一件,通高15.6厘米。中間為一個圓盆,周圍以六個高柄豆作足。還有青銅雙聯罐、四聯罐、祖柄勺、雙聯劍鞘、祖首形銅杖首、獸形銅牌飾等。此外還出土了金牌飾、金絲環等。同出有中原青銅器許季薑簋及守門人方鬲等。上述說明它們都是貴族首領的墓葬。與一般的僅隨葬幾件陶器的小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此時北方地區的奴隸製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據研究,夏家店上層文化可能是古代東胡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