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國家、城市、產業(1 / 3)

大多數人都有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研究生同學、第一份工作、第二份工作、第N份工作等經曆。回顧一下這些關係,哪些關係更親密一些?我發現幾乎是一種衰退的遞減關係。大學同學之前的關係並不是明顯的衰退,及至研究生之後,再建立的關係越來越不親密。原因何在?非利益也,乃年齡所致也!有一期介紹動物的電視,說獅子要想放歸大自然,要趁早,年齡稍微大一點,一方麵不容易學會在野外的生存本領了,另外也很難再加入獅群了,孤獨的獅子在草原是缺乏競爭力的。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更是如此。在大自然中,社會性動物幼年乃至早期有適應群體的性格發育是有利於生存的,老大不小時再加入到群體之後在自然界是比較罕見的,這種性格形成的時間序列必然也會加入到基因之中,這就是進化中所說的適應性。以此推論,同學關係、戰友關係比較親密是因為他們之間是在合適的年齡階段建立的關係。

以我上述理論,你可以衡量一下你建立的社會關係哪個階段更親密?我調查了周邊的人,大多數都符合我的理論預測。即便都是工作建立的關係,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人際關係更親密無間一些。(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可以觀察年輕的客戶經理還是年齡大的客戶經理更有成效?)

很多人大學畢業之後到美國再讀幾年書,然後在美國工作,移民到美國。或者,很多人有錢之後移民到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是難以融入當地社會,大家都把這解釋成文化原因、皮膚原因等,實際上都不是,第一原因是年齡,第N個原因可能還是年齡。依我的經驗,人有可能超越與生俱來的生物底層的東西,但是很難,很難。

很多大公司都有上下班的班車,不同部門的人坐在一起,日久天長,實際上都麵熟了,但是,會長期維持一言不保持沉默的狀態。試想,若是彼此陌生的孩子坐在一起或者中學生坐在一起,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我兒子出去在小區裏碰到陌生的小朋友,若脾氣相投,不久就成了親密的夥伴。

說道這裏,讀者已經知道為何近三十年物質條件大幅改善,幸福感卻徘徊不前的第一原因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同時伴隨著人口的巨大遷徙和流動,生活已經被分割成一個個的碎片。在這種輾轉流離的歲月中,少年乃至未成年時建立的夥伴關係永遠不複存在。行文至此,我覺得我雖然對我的解釋充滿自信,但感性和閱讀快感方麵實在不靈。所以,我把魯迅《故鄉》一麵一段感人的文字抄錄如下: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麵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裏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隻有一個忙月(我們這裏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隻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麵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隻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故鄉》這篇小說,我覺得是文學的極致,但還要倒一下胃口,進行味如嚼蠟般的分析。我認為閏土和魯迅建立的關係隻可能發生在少時,不能在成年之後。我們很多人的生活都被割裂了,本來是社會性動物的人類一下子變成了獨處的動物,這是造成工業社會的人無比寂寞的首要原因。

造成人類幸福感缺失的第二重原因大概就是工業革命以來逐漸龐大的金字塔型組織結構,極端不合理的分配製度以及緊張的勞資關係。

不錯,人是一種社會性生物,就像我們看到草原上的獅子、狼一樣,社會性生物有差異很大的聯係機製,螞蟻和斑馬有區別,它們和狼也不一樣。在社會性這一點上,人類有點類似我們比較了解的狼,更進一步說,像猴群,是一種有較為明確統禦——服從關係的等級社會。和我一樣,李納斯對這一點也有思考,在《JustforFun》中說:

你曾經思索過狗為什麼那麼喜愛人類嗎?不是因為它們的主人每六個星期就帶它們到整形師那裏去一趟,也不是因為它們的主人偶爾會在人行道上撿起它們的糞便。狗喜歡人類是因為人類喜歡命令它們怎樣去做,那是它們活著的一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大部分都被閹割,所以它們已從繁衍下一代犬科動物的工作中被解脫出來。另外,它們對項圈下的交配也沒有多少欲望)。作為一個人,你是狗群體的領導者,你告訴狗該怎樣做。狗的情感服從於你的命令,而且它們喜歡那樣。

不幸的是,人類的性情也是如此。人們希望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行動。這種傾向植根在我們的基因核裏。任何社會性的動物都本性如此。

問題是現代社會組織複雜程度和成員不平等程度均大大超過了人類本性的負荷,越大的公司越缺乏人性和認同感,虛偽的組織程序越複雜,實質性的工作含量越低,單個員工的成績越微不足道。相信很多讀者都感同身受,無需多言。

我隻所以把組織列為人類寂寞感的第二而不是第一因素,原因是沒有組織的情況往往更差,被不斷遷徙割裂的社會關係造成了現代人持久的寂寞。上層社會的家庭主婦為了排遣寂寞,隻好走進不太舒服的職場;日本和韓國等婦女習慣上不就業國家則靠電子遊戲度日;更多的人因缺乏朋友養起了寵物。

從這個意義上說,山寨社會的小型化比較肯定的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二十多年前,《經濟學人》的副總編麥克雷(NormanMacrae)認為:“由6到17個人組成的半自治團隊,可以像朋友一樣並肩工作,市場隻指導他們應該生產什麼形式的產品,每單位產品的報酬如何,然後他們自行生產……成功的朋友團隊對社會很有利,也許政府應該給予他們一些輔助或者減稅優惠。”山寨社會的大型組織也普遍采取更加扁平、更注重平等的管理方式。換句話說,現在流行小公司以大公司為榜樣,山寨社會的大公司則向小公司學習。

由此可見“空想山寨主義”其實早就有了,因為現代社會的弊端和小國寡民的好處顯而易見,隻是在什麼樣的條件成熟時,後者才能取代前者的問題。

調查也證實了上述說法,2008年大型跨國調查項目“世界價值觀調查”公布的世界幸福排名,位列前茅的都是小國家。

第一名:丹麥

人口:550萬

人均壽命:778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600

有著高生活水平,不容忽視的財富,大範圍的公共和社會福利,很顯然為什麼丹麥會排名全球第一了。這裏有最高水平的教育,公立學校有口皆碑,私立學校也讓人負擔得起。丹麥人口稀少,讓國民有強烈的身份象征。另外丹麥風光秀麗,適合居住,唯一遺憾的是氣候惡劣了點。丹麥人的幸福感建立在他們獨特的價值觀上。丹麥人常常會滿足於生活中簡單的小幸福,如夏日午後去港灣遊泳,在丹麥人看來是件樂事,而其他地方的人則會覺得戶外暴曬有損健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菲舍爾說,丹麥人相互信任的傳統能帶來經濟效益。由於彼此信任,丹麥人從事貿易活動時甚至不需要合同,從而節省了訂立合同的時間以及製定和執行合同的開銷。

第二名:瑞士

人口:750萬

人均壽命:805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300

處於歐洲中部同樣風光秀麗的瑞士排名在第二位,低犯罪率,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戶外活動——從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到日內瓦湖泛舟。作為世界紅十字的發源地,世界衛生組織和歐盟的一部分,不難理解為什麼瑞士在健康保險花費方麵如此大的開銷,人均$3,445,這些開銷來源包括私人財產和公共資產。另外這個國家非常和平,多年的中立讓瑞士在周邊國家的衝突中收到庇護。

第三名:奧地利

人口:820萬

人均壽命:79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2,700

這是另一個阿爾卑斯山脈溫床下幸福的國家,同樣有引以為傲的風景和不俗的文化氛圍。和其他世界幸福國家一樣,它有著良好的社會福利係統,這從人均年齡便可知曉一二。奧地利國家旅遊局官員OskarHinteregger說到,嚴格的環境法規定每個人要上稅。他認為國家有著非常放鬆的環境,高效的公共交通係統和幹淨的城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