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徐霞客遊記》

作者:(明)徐宏祖

《徐霞客遊記》第一冊(上下)(明)徐宏祖

《徐霞客遊記》 “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用日記體裁撰寫的一部光輝著作,它生動、準確、詳細地記錄著祖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景觀。它為曆史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效益,受到國內外廣大專家和讀者的讚賞,稱霞客為“千古奇人”,稱《徐霞客遊記》為“千古奇書”、“古今一大奇著”。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評價道:“他的遊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隸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晹岐村(今屬馬鎮鄉)人。他生於萬曆十四年(1587年),卒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享年54歲。

霞客從小就有一個遠大理想,立誌遊遍祖國的錦繡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22歲就開始外出旅遊,直到生命結束為止,在30多年中,他先後東渡普陀,北遊幽燕,南達閩粵,西北勇攀太華之巔,西南遠涉雲貴邊陲。遊曆了相當於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等16個省區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可以說,幾乎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過程中,不管困難多麼大,條件如何惡劣,每天都堅持把旅遊的經曆和考察的情況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詳盡而生動地記錄下來,據他自己說:“餘日必有記”,從未間斷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纏身,雙足不能行走,才由雲南木知府用轎送回家鄉。

霞客回家後,即臥病在床,已無力整理自己的遊記手稿。

臨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夢良(字會明)來實現這一心願。後經季氏、王忠紉共同努力將遊記手稿編輯成書。可惜的是,時值明末戰亂之際,江陰縣廣大地區遭到清軍的蹂躪和屠殺,《遊記》手稿大部分被焚於火,季氏整理本亦散失殆盡。幸世上尚有數種抄本流傳,但皆有殘缺和訛誤。後來由季會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的多次搜集整理,去偽存真,才使得這部《遊記》免於湮滅的命運,世稱之為李本,曾被後人誤認為是霞客的原稿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霞客的族孫徐鎮又進一步對李本重新編訂,與各種手抄本對比校勘,考其缺失,訂其異同,然後刻印出版,成為《徐霞客遊記》的第一個木刻本麵世,這個本子一直流傳至今。不過這個徐本仍然不夠完備,尚缺考察太湖、泰山、孔陵、南京、荊溪、勾曲、羅浮、京師、盤山、閩州、障州等地的遊記和《滇遊日記》首冊。

嘉慶十三年(1808年),藏書家葉廷甲(字保堂)又對徐本進行了校勘,並增輯補編一卷,其中收集了不少霞客及其親友的詩文、題贈、書牘,成為最通行的本子,共40餘萬字。

此後陸續續印的各種版本(包括石印本、鉛印本)達10餘種之多,皆以葉本為底本。

民國初年,在著名地質地理學家丁文江先生的倡導和主持下,專門撰寫了《徐霞客先生年譜》,編繪了旅行地圖,與《遊記》合在一起,重新印行,起到了宣傳推動作用。

近年來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書庫發現了季本的殘存部分,名為《徐霞客西遊記》,共5冊,雖然隻有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七日的遊記,但比通行本記載詳細、具體、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