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這(鴉片買賣)是最安全、最有紳士氣派的投機生意。
--渣甸
1821年,馬地臣出手闊綽地在澳門買下一棟豪宅。已經取得丹麥駐廣州領事資格的馬地臣,正準備一顯身手--身為丹麥領事,他可以無視東印度公司的清規戒律和繁文縟節。這年7月,馬地臣成為伊沙瑞行的合夥人,西班牙人伊沙瑞(XavierYrissari)與加爾各答的大商家拉羅瑞商行聯係緊密,馬地臣找到新的合夥人之後,開始走上成功之路。
渣甸也已熟識東方。就在馬地臣成為伊沙瑞行合夥人的第二年,38歲的渣甸下定決心將生意重心放在廣州,集中精力從事鴉片交易。渣甸在廣州第一年的鴉片經營初戰告捷,當年賣出649箱麻爾窪鴉片,麻爾窪鴉片(MalwaOpium)的產地主要在麻爾窪等印度西北內地。那裏屬印度土邦,不受東印度公司直接統治。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北部的孟加拉建立鴉片專賣製度,在中國一般稱孟加拉鴉片為“大土”,其中八達拿所產鴉片又稱“公班土”(PatnaOpium)、貝勒那斯所產稱“刺班土”(BenaresOpium),麻爾窪鴉片則稱做“白皮土”或“白土”、“小土”。此外,鴉片的另一個來源地為土耳其,來自土耳其的鴉片稱“金花”(TurkeyOpium),質量普遍較差。賺進813萬美元。
澳門、黃埔、伶仃洋,已成為渣甸和馬地臣活動的中心舞台,而經營鴉片,則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關鍵。澳門與黃埔鴉片貿易龍頭地位的爭奪及其興衰,渣甸和馬地臣等散商的崛起與走向發達,意味著英國、印度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圖景已經發生改變,而這正是多股勢力激烈較量的結果:散商與東印度公司的較量,東印度公司及散商與澳門葡萄牙人之間的較量,東印度公司、散商與中國政府及行商之間的較量……
三角貿易:變化的貿易圖景
1813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壟斷特權被取消,隨著印度貿易開放,愈來愈多的英國人湧入印度,參與到中印貿易中來。從東印度公司“下海”的渣甸,以及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的馬地臣,正是在此後分別赴孟買和加爾各答自由經商的,並先後將注意力和經營重心轉移到了廣州。
與此同時,廣州市場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進口貿易方麵,一向深受宮廷和官場喜歡的“打簧貨”貿易,1815年以後一落千丈--一則中國自己已經可以僅用英國一半的成本來製造這種產品;一則宮廷的喜好已經發生變化,1815年頒發的一道上諭中,便對大量進口這種饑不能食、寒不可衣卻消耗大量金錢的“打簧貨”表示痛心。
1815年2月,查爾斯·麥尼克寫信給他的父親說:“現在要按平常的辦法出售鍾表是毫無希望的,我們已經決定將最初的三對鍾,以每座三千元的價格,兩年以內付款,月利率百分之一的辦法賣給麥覲廷、潘長耀和經官。我們可以肯定,這些商人就照這樣虧本的價錢買進它們,還覺得是照顧了我們,因為實際上隻要花一半的錢……他們就能夠買到中國的時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