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末有《難解二十四篇》,這是用問答形式寫的風水知識普及讀物,與全書體例不一,可能是後人附加上去的。但是,它有很大的可讀性。這二十四問分別是:一問山水向背乃無情之有情、占穴之大法,欲人無迷,亦有旨乎?二問日龍之去來斷伏多者,世莫能察,時師指說,去來不定,欲求劃一,安所從乎?三問受氣之法,其變有幾,求穴之要,莫急於斯,苟昧其旨,厥誤甚遠,期其弗失,豈有道乎?四問水法有宗廟明堂黃泉八殺等種種不同,其道何居?五問尋龍望勢審穴之法,何者最要?六問水有大小複有前後遠近縱橫,亦經左右山岡匪濟交錯而流倏去忽來,孰得而有明知其得,何為法式,俾迷謬者、覺混濫者分尊為道耶?七問九星九變及諸家龍法之異,何者至當?八問理氣方位天星官位應驗之說,果有之邪抑不足憑也?九問山岡萬派、地脈枝分、眾勢之中、一方之內,何以別其砂龍邪?十問驗石紋轉不轉法?十一問上下砂重輕及水去風夾之旨何在?十二問審其所廢及障空補缺之說,何者輕重?十三問喝形亦於理有合否?十四問雙壙乘氣之法所宜?十五問催官之理果有之乎?十六問葬者大事也,學必有源,宗必有經,世之所傳,其說不一,圖書甚廣,何者為一?十七問山穀中與出洋地不同,何以取裁?十八問仰觀俯察,至道存焉,世說紛紜,靡所底止,欲探其要,合有存乎?十九問複視舊墓、定知吉凶,果與占山之法合乎否也?二十問陰陽宅兆,何以別之?風氣所鍾,同乎否邪?二十一問楊公雲“行到平洋莫問蹤,但看水繞是真龍”,則平洋果不問其所從來邪?抑亦不可辨邪?二十二問平洋亦論藏聚否?二十三問平洋何以辨其大小?二十四問平洋何以辨其真偽?
如果我們在讀風水書籍遇到疑難時,可以翻檢《難解二十四篇》,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如,我們要想知道風水師認為哪幾本風水書籍最值得一讀,就可以看第十六問,其答日:“狐首青烏等經,其來舊矣,莫知為何代書契。相傳既久,訛舛多途,郭氏諸公所著《葬書》皆本其旨。然去今稍近,其文全,其義備,雖聖人複起,不可改已。楊、曾、廖三家言雖粗淺,亦皆法度所存,切於實用,舍之無以入門,故當斷自郭景純《葬經》,楊氏《疑龍經》、《撼龍經》、《懷王經》為宗,參合泄天機,相山骨髓,以備作法。此外多偽書,引用錯雜、純離相混,不可為後學程式矣。近代如長樂謝觀察所著《堪輿管見》、雩都李中丞重刻囊金,其法甚正,惜乎未全,傷於太簡,不能究極其微。然圖書所載法度爾,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尚心目不明,圖書雖多,亦奚以為?”可見,作者以《葬經》、《疑龍經》為正宗,認為其他書籍多不可信。書隻能講法度,運用卻需悟性。
《葬經翼》是一部通俗讀物,是風水術的入門書。
25.《山水忠肝集摘要》
——形勢派觀點的小彙
《山水忠肝集摘要》,明代蕭克著。
此書不分篇卷,也沒有序跋,但很有特色,十分強調山川與穴地的關係。開卷就雲:“山有變化之玄妙,水有曲直之吉凶。欲明其術,須察其奧。無知之輩,不以山川情性氣脈為本,專以天星理氣生旺之說作書惑人,盡以羅經為用,指龍指向,利口覆人,可哀莫甚。豈知山川自有山川之生旺,貴賤自有貴賤之形體。要以龍脈為本,巒頭為體,砂水為用。”由此可見這是一本典型的形勢派文獻。
此書介紹了相地的一些基本原則,如“穀中關鎖為上,平洋水聚為佳”。“先觀坐眠頓伏之勢,次審機關情性之所。”“洋中之龍見於影響,有氣則氣,氣弱則止。”“山之氣脈難明,水之禍福易見。龍隨水出,氣隨水住,來宜曲屈,去欲之玄。堂砂向背,情隨水別。”“山朝不如水朝,水朝不如水環,水環不如水聚。”這些都是風水師相地的關鍵,也是形勢派的精華。
《叢書集成新編》載錄了此書,《續知不足齋叢書第二集》亦有載錄。
26.《青烏緒言》
——有獨到見解的風水筆記
《青烏緒言》,舊題明代華亭人李豫亨撰。李豫亨,字元薦,《明史·藝文誌》載錄李豫亨《自樂編》十六卷.但沒有載錄《青烏緒言》。
此書以散記的形式記錄有關風水的知識,其中不乏有用的資料。如談到風水羅盤的流變說:“以針浮水定子午,俗稱水羅經,至嘉靖間遭倭夷之亂,始傳倭中法,以針入盤中,貼紙方位其上,不拘何方,子午必向南北,謂之早羅經。近遇地師汪弄丸者,始知以鐵杖不拘巨細,係繩懸之,以手係之,旋旋定首,必指南,即羅經法也。”研究羅盤史,這是一條難得的記載。
如果羅盤指針受外物幹擾,則一定搖擺不定。“羅盤格以針投水,經十次不浮者,其下必有藏金,若十次有五浮者,必有屍柩遺骨。”這是因為磁針受到金屬的影響而不能確定方位。
《青烏緒言》大多是李豫亨的讀書體會。試舉一條:“堪輿家書雲:‘南枝向暖北枝寒,雪水融時湖水滿’二語,術者競出異論。偶閱七修稿雲:舊人詠嶺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之句,今人止以大概,梅花分南北而為冷暖,非也。蓋大庾嶺上梅花南枝落,北枝方開,見張方之注。蓋由南人粵地氣暖,北近江地氣寒也。術家以此北擬地氣一方,有寒暖之異、興衰一時,有先後之殊耳。雪水融句意亦同此。術者未解,故生多談也。”這就糾正了風水師的謬論。
傳統的觀點以玄武、白虎、朱雀、蒼龍與東南西北作固定的搭配,而此書認為應靈活對待,“論四獸不拘東西南北,但拘左右前後。論左山,又不拘定左右,但拘水之去處。為左來處為右,猶言上手下手也。《尋地要訣》日:第一法,兩水夾。第二法,左山搭。第三法,水口狹。人多不知左山為下山,若於向南順流之池取左山攔截水口,誠為合格。若於向北向東水勢倒右之地,亦取左手為左手,則名順關失其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