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恃世界最強實力的美國當權者,他們隻相信強權和自己的價值觀念,根本不睬睬他國的利益。唯一的匹敵體例,也隻有以實力來回敬。昔時出兵朝鮮是因為美國的蠻橫行為、蔑視中國和對台灣的侵略行徑,深深地刺激了以為首的新中國領袖們,不與美國較量一番,不讓他覺得刺蝟捏捏是紮得滿地找牙,它是不會服勁的,中國也是不克不及安安心心地搞建設的。
抗美援朝戰爭於1950年10月25日爆發,1953年7月27日結束,先後曆經5次戰役、邊打邊談等階段,總共打了兩年零9個月。
在這場生死較量中,與杜魯門作為對壘雙方的統帥,兩人都是個性特點很是鮮明的人,同時又有很是大的不合,本文將從3個方麵來對兩個人進行比較:
其一,:一個弱國的、強勢的世界級大政治家
杜魯門:一個強國的、強勢的超等政客
先比較弱國的弱與強國的強,看看1950年的時候,中國到底有多弱、美國到底有多強。50年前不合於現在,中國的弱是積貧積弱,是百年、幾百年的積貧積弱;美國的強是唯一的世界超強,是連世界老二都不具有可比性的超等巨無霸。
一比國力:195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80億美元,美國為3553億美元,中國相當於美國的約5%;1950年中國的鋼產量為61萬噸,美國8785萬噸,中國相當於美國鋼產量的0.69%。發電量相當於美國的1.1%,原油產量相當於美國的0.07%。中國的工業產值居世界第26位,還不及諸如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小國。
二比軍力:這裏用入朝參戰時朝鮮戰場上中美各一個師的裝備比較(誌願軍是依照裝備最好的原第四野戰軍陸軍師的統計):
中國美國
坦克:0輛14
裝甲車:0輛35輛
汽車:0輛3800輛(平均4人1輛)
火炮:66門300門
火箭筒:27個550個
中國的坦克、裝甲車和汽車都是0輛,也就不消介紹了。看看火炮。誌願軍的這66門火炮中,有迫擊炮42門、山炮24門,基本上屬於人們俗稱的“小炮”,這還都是從日本人和國民黨軍隊那裏繳獲的。不像美軍,300門炮中雖然也有76門迫擊炮和24門步兵炮和山炮,但這種炮是協同作戰的需要,大炮小炮協同,輕重炮、遠近程炮合理配置。就是中國的這些炮,炮彈也沒幾發,而美國人的炮彈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再看打坦克用的火箭筒:中國一個師配備了27個,美國550個。美國配置火箭筒基本上沒有用,因為誌願軍開始就沒有坦克和裝甲車。誌願軍有27個火箭筒,而美軍的149輛坦克和35輛裝甲車加一塊是184輛,就是一對一,誌願軍還遠遠不敷,還差7倍。為什麼在戰場上誌願軍戰士必須用生命去打坦克,都是因為裝備落後啊!【
固然,槍,誌願軍還是能夠做到人手一枝的,但誌願軍的槍也不合於美國人的槍,誌願軍的槍是“聯合國”製造,幾乎都是在以往戰爭中繳獲的,出自許多國家,既有日本三八槍、美式30衝鋒槍,還有法國、德國的槍,以及國民黨的中正式步槍等等,品牌各異,口徑不一,雜亂不堪。
再比天上。美國在朝鮮戰場上擺設了1100架飛機,後來增加到2000多架;而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沒有飛機。南北狹長的朝鮮半島,確定目標後從機場出動半個小時內就能達到預定戰場。這1000架飛機,鋪天蓋地,對誌願軍造成了極大傷亡。如果一個師一旦被仇敵發現,上百架飛機一頓狂轟濫炸,不消半個小時就交待了。一些戰士介紹說:“美國飛機實在是太厲害了,別說地麵上有個人,就是有個兔子,飛機掃射時候也能打到。”以至於開始誌願軍有紀律,禁絕打飛機,免得流露目標帶來更大的傷亡。
可見,誌願軍和聯合的武器差距是懸殊的,差距之大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美國一個團的火力強度,跨越誌願軍的一個軍。
三比軍事裝備工業。中國基本上沒有現代武器裝備工業,沒有幾多後勤保障能力,隻能生產手榴彈、簡單的槍枝等,槍、炮、汽車等主要靠蘇聯提供。而美國有龐大的工業基礎和軍火工業,飛機、大炮可以在短時間內源源不竭地生產出來。因此,支撐這樣一場大的現代化戰爭,工業和技術條件中國幾乎都不具備,而美國,都具備。
四比現代戰爭經驗。中隊有多年戰爭的經驗,但現代戰爭的經驗,中隊則一點兒也沒有。那時對士兵的三大基本軍事技能要求是:練刺殺、練射擊、練投彈,誌願軍的運軍工具是士兵的兩條腿。而美隊則現代戰爭經驗豐富,他們作戰是三軍協同。正因如此,誌願軍將傳統戰法闡揚到了極致,並有效規避了現代戰爭的不足和缺陷,而聯合則不可。這也正是曾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後任“聯合”司令的李奇微麵對如潮潰退的士兵,麵對離開汽車就不克不及行軍的士兵,恨不得踢他們的屁股,發出了“中國人也是人,他們長著腿,難道你們沒有長腿”的咆哮。
從國力、軍力、軍事裝備工業和現代戰爭經驗4個方麵比較可以看出,誌願軍和聯合絕對不在一個等量級上,照這樣比較,誌願軍是沒有任何勝算的。那麼,人們不由會發出疑問:是不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呢?
哈裏-杜魯門是一個很是強勢的總統。他身世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高中結業。杜魯門雖然身世草根,可他意誌頑強,性格強悍,有韌性、能決斷,骨子裏麵有一種不服輸的強勢性格。在他的總統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個小牌,上麵寫著“決策在這裏作出。”是他決定對日本放原子彈;是他實施馬歇爾計劃,支持歐洲複興;是他作出出兵朝鮮的決定。
一個超等強國,再加上一個強勢總統,如果遇到一個一般的敵手,這段曆史就不會有什麼懸念了。可曆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強勢的杜魯門偏偏遇到了一位更加強勢的敵手,遇到了一位不畏天不畏地的,於是一出精彩的戰爭活劇上演了。那麼,又具備什麼樣的強勢呢?這種強到底強到何種水平呢?
舉兩個例子:
例一:作出出兵朝鮮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
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中隊主動跨出國境,到國境外與美軍打仗。依照常規,強國侵略弱國,打到弱國的國土上,弱國能夠不投降,奮起抗爭,就很是不簡單了。而主動跨出國境,到異域去打強敵,世界上哪有這樣的事情啊!並且,這還是在共和國剛滿一歲的時候;並且,還是與以世界老大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打仗;尤其是堅持並推動中央作出這個決策,還是在中央高層開始內部意見不一、大都人不合意打的情況下,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才作出的決策。
1950年10月1日國慶節,當國人還沉浸在歡慶之中的時候,就接到朝鮮首相金日成的緊急求援電,說“聯合”已經越過三八線,正以極快的速度向中朝邊疆挺進,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思考了一夜,2日下午,就召集中央政治局在京人員討論是否出兵朝鮮問題。後來又屢次開會討論,到19日正式作出了出兵的決策。開始的兩次會上,主張作戰的是少數派,中央領導人大都暗示了對出兵的擔憂。據時任解放軍代總顧問長的聶榮臻回憶說,“大家講話的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因為我們的國內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美國又這麼強。的講話比較有代表性: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掌控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還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這裏,不克不及因為後來叛黨叛國了,就說害怕美帝國主義;其實,那時加入會議的朱德、、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張聞天、李富春、等人,大都都基本同意這一認識。主席也說“你們說的都有事理”。主席為了讓大家各抒己見,有的會議就不讓記錄。但還是主張出兵。開始,基本上就是主席一個人傾向於打,第二次開會時周總理傾向於打。後來主席就讓在西北主政的彭德懷速來北京介入討論。結果彭老總放炮,認為必須要打、一定要打,再由主席堅持,大大都人也就同意了。這樣,一個驚天動地的決策就初步形成了。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在1951年元旦的日記中也曾這樣寫道:“主席決定誌願軍入朝之舉,實在是英明萬分的、有遠見的決定,事至今日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那時要讓我來決定,我則會偏於‘苟安’!”
那麼,真正促使主席下決心打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人們都知道的原因是美軍打到了鴨綠江邊,中國的邊疆平安受到了威脅,這是一條;還有一條,就是美國阻礙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還有一條,這一條甚至比第一條還要重要,那就是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也就是戰爭爆發的第三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就頒發聲明,除出兵朝鮮的兩項內容外,還有一項:“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可以說,這一項,既震驚了全體中國人,更深深刺痛了和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你美國也太蠻橫了!朝鮮產生了內戰,中國既不是戰爭製造者也不是介入者,正一心一意地解放自己的國土台灣,結束內戰,招誰惹誰啦!尤其滑稽的是,你美國對大力支持北朝鮮的蘇聯連個屁也不敢放,卻對既沒有出兵又沒有挑釁的中國來勁了,無非是蘇聯強中國弱麼!無非是欺軟怕硬麼!但不是蔣介石,新生的共和國對此迅速作出了反應,指示周恩來外長立即頒發聲明,對美國的做法定了性:“杜魯門二十七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同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也很是形象地向全世界講清了這一事理,他說:能不克不及設想,因為西班牙內戰,意大利就有權占領法國的科西嘉?能不克不及設想,因為墨西哥內戰,英國就有權利占領美國的佛羅裏達?這是毫無事理的,不克不及設想的。不過對自恃世界最強實力的美國當權者來說,他們隻相信強權和自己的價值觀念,根本不睬睬他國的抗議。唯一的匹敵體例,也隻有以實力來回敬。”可見,是美國的蠻橫行為、蔑視態度和對台灣的侵略行徑,深深地刺激了以為首的新中國領袖們,不與美國較量一番,不讓他覺得刺蝟捏捏是紮得滿地找牙,它是不會服勁的,中國也是不克不及安安心心地搞建設的。那時,我們幾乎沒有海軍,無法與第七艦隊作戰,於是就把戰場選擇在了容易闡揚我軍利益的朝鮮。有一種說法,說是因為抗美援朝,使台灣到今天還得不到解放,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倒置了其中的因果關係。不是因為抗美援朝使台灣到得不到解放,而是因為美國封鎖了台灣海峽促使中國抗美援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