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

漢口,古稱江夏,由於漢水(漢江)改道後從接駕嘴彙入揚子江(長江),故名漢口(在近代,漢口的漢並不讀hàn音,而是讀hàng音,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習慣說漢(hàng)口,而不是漢(hàn)口)。

漢口這個名字仿佛具有無窮的魔力,使得她誕生後不久便從一片荒蕪之地成為當時的四大名鎮(漢口鎮、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之首。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後,漢口又一步步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的四大城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之一,內陸第一大商埠,享譽海內外。

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漢口進入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總貿易量達到一億三千萬兩,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0%,“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一舉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二大都會。當時,漢口雖然在經濟上還比不上上海發達,卻有上海不可比擬的優勢。漢口處在中國的地理中心和交通要港,不南不北,不東不西,不土不洋,誰占領了漢口,就等於主宰了中國。

當時,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在其著述《漢口》中就說道:“漢口今為清國要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豔稱為東洋芝加哥。”從此,“東方芝加哥”名揚四海,西方國家為了獲得漢口的控製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明爭暗鬥。尤其是自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和以建立“東亞共榮圈”為目標的日本,更是把漢口當成了他們的必爭之地。

揚子江流域一直被英國看作是自己的勢力範圍。

1905年2月,在英國駐漢口總領事館的指使下,漢口接駕嘴碼頭(1521年,明嘉靖皇帝由此碼頭東下登基,故被命名為接駕嘴碼頭,現名集家嘴碼頭)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碼頭幫會,名字叫接駕嘴碼頭幫。1906年,接駕嘴碼頭幫吞並了漢口沿漢江的幾個碼頭,人數從原本的100多人陡然增加到400多人,大有吞並整個漢口碼頭的勢頭。

把中國當作自己的後花園,意圖占領整個中國甚至東亞的日本當然不甘心被英國人甩在後頭。

同年3月,受日本駐漢口領事館唆使,漢口沈家廟碼頭緊隨其後,成立了國內第二個碼頭幫會,名字叫沈家廟碼頭幫,很快,沈家廟碼頭幫的人數也超過300人。

當時,漢口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碼頭城市,碼頭就是漢口的性命,接駕嘴碼頭幫和沈家廟碼頭幫自然就成了漢口最有實力的兩大幫派和死對頭。

除了接駕嘴碼頭和沈家廟碼頭,漢口沿漢水和揚子江一帶另外還有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72個碼頭。這些碼頭各有各的分工,有專門從事大米中轉交易的寶慶碼頭,有專門做夾子花買賣的大水巷碼頭,有專門運輸水果的小新巷碼頭,還有專門做藥材生意的寶慶碼頭。總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碼頭。這些碼頭就像戰國時期的諸侯小國,彼此常常為爭搶生意和擴大勢力範圍合縱聯橫,拚殺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從任何一個碼頭上岸往縱深裏走,分布在漢口32條街,64條巷裏的還有數以百千計的鐵匠幫、銅匠幫、山藥幫、腳夫幫、肩夫幫、車夫幫、水手幫、紡織工幫、石匠幫、乞丐幫和妓女幫。平日裏,他們可能井水不犯河水,可一旦發生糾葛,整個漢口就像炸油了的鍋,鬧得人都不敢出門。

與漢口的幫派勢力相比,漢口的衙門基本上不值一提,論級別,那時的漢口還隻是漢陽縣下麵的一個市鎮(相當於現在的鄉鎮),論實力,駐紮在漢口的兵力甚至都敵不上漢口人口的萬分之一,幫派力量的百分之一。所以,為了實現清朝的統治,衙門常常需要借助幫派的實力,衙門曾不隻一次地想利用幫派之間的矛盾把他們玩弄於鼓掌之間,可結果是,衙門每次都被這些幫派玩弄了。幫派橫行以及衙門的軟弱導致漢口人人自危甚至民不聊生,特別是實力雄厚,而且還控製了漢口經濟命脈的72個碼頭幫,更是令衙門手足無措、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