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甄別效應:數億元的廣告位為何令人趨之若鶩(1 / 2)

對人如此,對物也是如此。

2005年末,央視2006年的“黃金資源”廣告位,總共招標額為58.7億元。很多大商家斥資數億,僅僅是為了在新聞聯播之前,自己的產品能在銀屏上出現30秒。

其實有人統計過,那些播放熱門娛樂節目或電視劇的頻道加在一起,覆蓋麵積和收視率是要遠遠高於央視“黃金資源”的。但即使在這些電視台所有的黃金時段的廣告費用加在一起,也不如央視同時間的1br5。

作為宣傳手段,明明“熱門地方台集束買斷”的策略要遠遠優於“央視黃金資源”,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大廠商對央視趨之若鶩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投放廣告並不僅僅是宣傳自己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告訴消費者,本公司有在央視投放廣告的能力,那麼自然資金雄厚財大氣粗,做出來的商品也不會太差。

其實人類的甄別效應在自然界也很常見。在鳥類的族群中,雌鳥挑選雄鳥往往遵循著這樣的原則:羽毛越華麗越受歡迎。

按照自然界優勝劣汰的法則,華麗的羽毛實在不利於雄鳥的生存:華麗的羽毛往往厚重,這會令雄鳥更笨拙;同時華麗的羽毛過於顯眼,會讓天敵和獵人更容易發現。

但雌鳥仍然對長著華麗羽毛的雄鳥趨之若鶩,這是為什麼?因為隻有強壯健康的雄鳥才能在保留華麗羽毛的同時,生存下來。也就是說,華麗羽毛作為一種生存成本,而敢於背負這種成本的,往往是鳥中精英。這其實和大廠商們投放巨額廣告費有異曲同工之妙:數億的成本,小商家不敢背負,但是我敢,因為我有實力。

由於信息甄別效應的存在,導致人們在認識事物上會表麵化、標簽化,這種簡單的惰性被人利用之後,就會對我們自身利益產生危害。比如大廠商們,他們其實並沒有承擔巨額廣告成本,而是把這類廣告的成本算進了商品定價,讓消費者來承擔。

所以,聰明人在選擇商品時,不會通過“名氣”,而是建立另一套巧妙理性的甄別機製:兩件同類商品,即便定價差不多,也要買沒名氣的,因為名氣大的那個商品裏必定包含這廣告成本,那麼這件商品裏凝結的使用價值就更低。如果擔心商品質量的話,則不妨通過沒有商業性的純質量認證方式去審核它:比如看它是否有國際質量體係的認證,販賣它的商家口碑如何……

對待人,同樣可以建立類似的甄別機製。聖經裏一則所羅門王的著名故事就可以給我們啟示:

兩個女人和她們幾個月大的孩子住在一間房裏,一女在睡覺時不小心壓死了自己的孩子,於是將死去的嬰兒放進另一位女人懷中,並抱走她懷裏活著的嬰兒。

天亮後女人發現懷中死去的嬰兒不是自己的,於是告到了所羅門王的麵前。大堂上,兩個女人都說孩子是自己的,所羅門王想了想,決定把孩子從中間劈成兩半,給兩個女人每人一半。

對人如此,對物也是如此。

2005年末,央視2006年的“黃金資源”廣告位,總共招標額為58.7億元。很多大商家斥資數億,僅僅是為了在新聞聯播之前,自己的產品能在銀屏上出現30秒。

其實有人統計過,那些播放熱門娛樂節目或電視劇的頻道加在一起,覆蓋麵積和收視率是要遠遠高於央視“黃金資源”的。但即使在這些電視台所有的黃金時段的廣告費用加在一起,也不如央視同時間的1b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