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孟母艱辛的勞作中悄悄流走,伴著孟軻的歡笑和頑皮,不知不覺,一晃一年過去了。

孟母住的鳧村是鄒、魯交界處的一個村落,鳧村西邊是一片墳地,周圍十裏八村都將死人埋葬在這裏,因而這裏常年哀樂鳴奏,號哭聲不絕。小孩子們最善於模仿,見大人們如何,他們就照著樣子做,於是這些殯葬活動,就成了小孟軻和夥伴們遊戲的主要內容。

小夥伴們將木巢裏邊隨便放一塊石頭,算作死人,用樹葉封上,在巢上係了繩子,由四個人抬著,這便是“靈柩(jiù)”。靈柩前是引幡的,舉旗的,奏哀樂的。那奏哀樂的孩子們折一根樹枝做樂器,用口模仿出各種樂器的聲音,搖頭晃腦,好不熱鬧。靈柩的後邊則是假扮送葬人的頑童,他們一路哭哭喊喊。這支喪葬隊伍,由孟軻發號施令,孟軻說吹則吹,說打則打;孟軻下令“放悲聲”,則悲聲陣陣。待來到墓地,孟軻一聲“落杠”,靈柩便徐徐墜於事先挖好的坑內,吹鼓手奏“下葬曲”,一群孩子們便倒地磕頭,抓三把新土拋在坑內,然後又堆成一個饅頭似的小墳丘。到此,一場喪葬遊戲活動方告結束,孩子們就在墳場周圍高高興興地追逐、打鬧。

孟母雖然忙於操持家務,但也非常注意孟軻的日常學習。有好幾次,孟母在村西的荒墳旁尋到了小孟軻同他的小夥伴們在玩耍,他們模仿送葬的情形,弄得孟母哭笑不得。教育不好軻兒,她將愧對孟氏的列祖列宗啊!但這能怨孩子們嗎?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成長,肯定會受環境的影響。孔子說,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選擇的住處缺乏仁德,怎麼能算是聰明呢?孟母想:“應該換一個新的環境,讓軻兒健康成長,發憤讀書。”為了軻兒的成才,她萌發了遷居的念頭。然而,孤兒寡母,遷居談何容易!

在鄉人顏崇義的支持下,孟母遷居十分順利,母子二人從鳧村遷到了廟戶營(今山東鄒城西北三華裏處)居住。廟戶營是一座比較大的集鎮,鎮上鋪子、作坊、茶館臨街而設。每逢趕集的日子,鄰鄉的百姓從四麵八方來到這裏,行商坐賈,吆三喝四,悍男秀女,講買講賣,一派繁華景象。孟母的居處在街市的中心,左有屠宰場,右有絲綢店,對門是鐵匠鋪。

一天早晨,小孟軻翻開《論語》,剛開始誦讀“學而時習之……”突然,東院傳來了肥豬的嚎叫聲,尖而厲,淒而慘,孟軻連忙用雙手掩住耳朵。過了一會兒,豬不叫了。孟軻振作精神,重又誦讀《論語》,可是一陣陣“丁丁當,丁丁當,丁當丁當,丁丁當當”的聲音傳來,吵得他心煩意亂,那是對麵鐵匠鋪子裏的打鐵聲。孟軻索性把書推開,打算到門外去散散心,可是想起娘的諄諄叮囑,怕傷娘的心,便耐著性子重又坐定,硬著頭皮翻開書,再次讀了起來:“學而時習之……”“漂亮的絲綢嗬,價錢便宜哪!”“來看看新到的布料喲……”門外接著又響起了絲綢店洪亮的叫賣聲。

日子在孟母艱辛的勞作中悄悄流走,伴著孟軻的歡笑和頑皮,不知不覺,一晃一年過去了。

孟母住的鳧村是鄒、魯交界處的一個村落,鳧村西邊是一片墳地,周圍十裏八村都將死人埋葬在這裏,因而這裏常年哀樂鳴奏,號哭聲不絕。小孩子們最善於模仿,見大人們如何,他們就照著樣子做,於是這些殯葬活動,就成了小孟軻和夥伴們遊戲的主要內容。

小夥伴們將木巢裏邊隨便放一塊石頭,算作死人,用樹葉封上,在巢上係了繩子,由四個人抬著,這便是“靈柩(jiù)”。靈柩前是引幡的,舉旗的,奏哀樂的。那奏哀樂的孩子們折一根樹枝做樂器,用口模仿出各種樂器的聲音,搖頭晃腦,好不熱鬧。靈柩的後邊則是假扮送葬人的頑童,他們一路哭哭喊喊。這支喪葬隊伍,由孟軻發號施令,孟軻說吹則吹,說打則打;孟軻下令“放悲聲”,則悲聲陣陣。待來到墓地,孟軻一聲“落杠”,靈柩便徐徐墜於事先挖好的坑內,吹鼓手奏“下葬曲”,一群孩子們便倒地磕頭,抓三把新土拋在坑內,然後又堆成一個饅頭似的小墳丘。到此,一場喪葬遊戲活動方告結束,孩子們就在墳場周圍高高興興地追逐、打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