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序一:關於愛情和她的傳說

這部小說是關於愛情的。我先談一下愛情在小說中的三個狀態,然後再談一下有關愛情的傳說以及愛情本身。

第一個狀態就像以窗為框的風景。她被薄霧掩映,時隱時現,暗香浮動,亦幻亦真,似乎信手就可拈來。她有時近在咫尺,有時卻遠在天涯。隻有拆掉心牆,她與你才會沒有一絲間隙,心與心的距離用什麼也無法衡量。

第二個狀態就像漫長的旅程。旅途中我們總在不停地行走、不停地尋找、不停地相遇、不停地告別、不停地懷念......懷念那些我們遇見的、錯過的、丟失的、擁抱的、熱愛的、憎恨的、感恩的、守候的、遺忘的、傷害的、寬容的、親吻的......我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生怕錯過每一處精彩,結果我們走一路丟一路,最後仍然感覺一無所有。

第三個狀態就像遙遠的故鄉。我們熟悉她每一個村莊、每一個街道、每一個小區裏的每一寸土地,就像我們熟悉自己的身體一樣。我們習慣她、依賴她、厭倦她、甚至厭惡她,但當我們漸行漸遠時,她則變成了刻骨銘心的眷戀,以至於在未來的某天深夜,隻能發出一聲悠長的歎息。

有關愛情的傳說,相信每個人都聽過一些,有些會轟轟烈烈,有些會驚天地泣鬼神。關於我所知道的愛情,我隻能使用以上三個比喻,並沒有歌頌和批判她的打算,這是因為我沒有資格。

就算我有資格,我也不想妄下結論。關於愛情,我們沒有一天不在談論她、體會她、玩弄她、讚美她、痛恨她......不僅如此,我們還用最歹毒的句子和最卑鄙的手段咒罵她、傷害她。有時候我們會不擇手段、霸占和巧取豪奪;有時候我們還會妄想不勞而獲,一旦達不到目的我們會哭泣、會撒潑、會指天罵地、憤世嫉俗,甚至幹脆否定她的存在。我們何其圓滑和狡猾,我們總是患得患失,左手鮮花、右手刀子;我們一邊重視她,一邊輕視她;我們既可以珍惜,也可以放棄;一開始我們就做好了兩手準備,不僅準備了凱旋而歸,而且還準備了全身而退,並且盡可能的左右逢源。愛情來到時,我們說她是偉大的、神聖的、純潔的、高貴的;愛情不在時,我們馬上翻了臉,罵她是個賤貨,是個十足的混蛋。我們不斷傷害、摧毀、破壞愛情,又怕被愛情傷害,因此我們是小心的、謹慎的、多疑的、多慮的。為了避免被傷害,我們不惜結一個繭,將自己保護起來、封閉起來......我們自以為了解了她的真諦,明白了她全部的意義,堪稱愛情大師。其實我們不過是盲人摸象——我們大言不慚地向世界宣布,愛情其實是一條長繩,或者就是一堵高牆......

由此可見,“愛情”這兩個簡單的漢字,我們賦予了她太多的內容,強加了太多的條件,下了數不勝數的結論,煮了九九八十一回——我看我還是別再湊這份熱鬧了。所以,我隻能說愛情“像”什麼,永遠不會說愛情“是”什麼。虛心一點,總比妄下結論要好得多,這也是對愛情最起碼的尊重。

令我尷尬的是,在這部小說裏,愛情仍然被附加了一定的條件,到最後幾章,你會發現一個人似乎隻有在失憶之後才會重新愛上對方,似乎隻有在生命完結時才會懂得什麼是愛。我給自己的解釋是:因為這是文學作品,為了藝術性和可讀性,迫不得已才這樣做。希望能得到諒解。

小說的筆調是冷硬的、夢幻式的,不會有莫名其妙的頹廢,隻會有孤獨、茫然、疼痛、厭倦、空虛、絕望,甚至分裂。在沒有神和不再造神的國度裏,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共有的特質。我願意將這些獻給大家,以告慰我們昨天的青春、愛情,以及曾經的雄心壯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