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麵對未來,給自己一個夢想(2)(3 / 3)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同學曾經灑過汗水辛勤努力過,但無論怎麼努力,仍然常常失敗。一次次的失敗,導致他們對此做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蠢”、能力不強、不是學習的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有的同學同樣也努力過,但往往不如他人,很少得到老師和父母的肯定,長期被忽視,便喪失了自信心,開始破罐子破摔,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群體。其實,在很多目標麵前,我們常常不是因為事情難以做到,才失去了信心,而是我們失去了信心,才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塞利格曼的實驗並沒有結束,他與同伴又把實驗組的狗放到有隔板的籠子裏,用手把這些不情願動的狗拖過來拖過去,越過中間的隔板以逃避電擊。結果發現,一旦狗發現它們的行動對逃避電擊是有效的,這個“治療”就百分之百地有效了。原來,通過學習可以消除曾經習得的無助。

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很想做,但我擔心……”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設限。你所擔心的那些因素,真的存在嗎?

事實上,引起憂慮、害怕進而放棄的10個問題中,真正值得重視、考慮的問題平均還不到1個。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座無人居住的房子外,一隻鳥兒每日總是準時光顧。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頭撞擊玻璃窗,每次總被撞落回窗台。但它堅持不懈,每天總要撞上十來分鍾才離開。人們猜測這隻鳥大概是為了飛進那房間。然而,在鳥兒站立的窗台邊,另一扇窗戶是大開的,於是人們便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一隻笨鳥。後來,有人仔細觀察發現那玻璃窗上粘滿了小飛蟲的屍體,鳥兒每次都吃得不亦樂乎!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鳥兒有如此獨特的覓食方式,而人類總是按照自己日常的思維方式去評判鳥兒的世界。

在學習和生活中,一旦我們形成了某種固定觀念,就會束縛住自己的手腳,限製住自己的思維,形成可怕的思維偏見、思維定式,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障礙。

記住:你過去的知識、過去的經驗決定了你的思維方式,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看人的角度,你看人的角度決定了你對人的判斷,你對人的判斷又決定了你對人的態度,你對人的態度又影響了別人對你的反饋,而別人的反饋又進一步確認了你一開始的那個判斷。

知道還要做到

在“2004年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高峰論壇”上,有兩千多名中國工商界精英參與,許多人都希望從傑克·韋爾奇那得到“一招靈”式的秘訣。當時有一幕給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中國企業家問:“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麼大?”

這位通用電氣前總裁、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經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知道了永遠是不夠的,隻有行動才可以把想到的變為現實,也隻有做到了才會讓你的夢想成真。我們的人性中有兩大弱點:知而不行和行而不恒。也正是由於無法克服這兩大弱點,大多數人無法取得自己設想的成就。

其實學習也是如此,很多同學明顯帶有浮躁心理,總希望得到“靈丹妙藥”,希望一下子“得道成仙”解決自己所有問題。自己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覺得這個方法不是最好的,有時候即使明明知道了方法,又覺得執行起來太辛苦,想找一個省力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其實,這些方法可能就是好方法,隻不過你隻是“知道”卻沒有“做到”。假如你認真做了,結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令你滿意。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做筆記,這是我們在學校都堅持的事情,可一旦離開了學校有多少人還會堅持記筆記?現在的人喜歡參加各種輔導和培訓,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要學大量的內容,僅靠聽是不可能完成整個學習過程的,除非我們能夠擁有一對照相機般的眼睛。聽到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記了筆記,過一段時間至少我們可以溫習,可以讓以往的學習內容重現。但這不是應付公事,不能當做任務來做,而應該讓其成為自己的習慣。也許起初不易,但時間久了、重複次數多了也就容易了。

習慣幫你實現夢想

我的恩師周士淵老師,是中國習慣養成的踐行者、傳播者和集大成者,他發現了習慣養成的秘密。我從周老師的“秘密”中受益良多,現在分享給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實踐習慣養成的“四步魔法”吧!

魔法一:習慣養成的必要性。毫無疑問,習慣具有莫大的力量,但莫大的力量與你相關嗎?假如習慣不能和自己關聯起來,它的重要性就要大打折扣。所以,當你要培養一個好習慣或征服一個壞習慣時,要考慮其必要性。你可以從三個角度思考習慣與自己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