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書上說鹽吃多了不好,那以後就少放一點吧。愛紅,你以後做飯少放點,不過不能像今天這樣這麼少,太淡了。”
“哎,知道了。”江心鈺拿了鹽罐過來,給每道菜都加了一點鹽。
蔣衛國大口吃著飯:“姐,今天這些菜你從哪學的?真好吃。”
江心鈺假裝淡定地放回鹽罐,飛快地編理由:“你喜歡就好了,這些是我自己想的,今天是你生日,總得做幾道和平常不同的菜給你嚐嚐,你不怪我亂做吧?”
“不怪不怪,我很喜歡。”蔣衛國吃得真歡。
江心鈺低頭扒飯,今天這飯做得還真是漏洞百出,味道不對,菜式不對,看來在細節上她還得注意再注意啊。
仔細觀察了一段時日,江心鈺終於能融入蔣愛紅的生活了。
蔣愛紅的生活很簡單,下地幹活,回家做飯,隻在村裏和地裏兩頭跑,從不亂逛,這一點和江心鈺非常一致,江心鈺也是上班幹活,下班做飯,不要說逛街了,她連電腦都沒有,除了看電視沒有其它娛樂節目,宅得很徹底。另外,蔣愛紅因為家境貧賽,生活一向節儉,江心鈺無依無靠,生活艱辛,也是節衣縮食的過日子。基於這兩點,江心鈺扮演起蔣愛紅非常順利。
江心鈺認真考慮過這一世的悲劇源頭,蔣愛紅之所以悲慘,主要原因在於蔣愛紅太過在乎趙建國,把趙建國當作了人生重心,所以在遭遇趙建國的拋棄後,她才心神大亂,甚至弄丟了女兒,從而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江心鈺並不認同蔣愛紅的人生選擇,不止不認同,她甚至內心是有些鄙夷的。江心鈺遭受了兩位父親的嚴重傷害,讓她對男人十分厭惡和害怕,所以她早已斷絕了對愛情的向往,從而把感情投入到了帶給她溫暖的親情上,母親的愛護、外公外婆的盡力接濟,都讓她極為看重親情。而蔣愛紅為了心中幻想的“愛情”,忘記了相依為命十多年的母親弟弟,弄丟了年幼無助的女兒,她沒有盡到照顧母親的女兒責任,更沒有盡到照顧女兒的母親責任,這讓江心鈺難以接受。
這是江心鈺第一次嚐試改變命運,她不知道完成的標準是什麼,但她融入了蔣愛紅的生活後,她有了初步的想法。
第一,賺錢。蔣家太窮,蔣母勞累多年,早已是一身的病痛;蔣衛國拿不出像樣的聘禮,前世娶不到喜歡的姑娘,後來土地承包實行後,也因為沒錢承包不到好的田地,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的。
江心鈺在意這一世的家人,蔣父過世後,蔣母和蔣愛紅蔣衛國姐弟相依為命艱難度日,感情深厚,後來蔣愛紅瘋了,蔣母和蔣衛國沒有嫌棄她,反而悉心照顧,這樣的家人,值得江心鈺付出所有。
江心鈺知道曆史的大致進程,不久的未來,1978年改革開放,經濟開始轉型,那是十分重要的機遇。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仍保守地觀望,不敢大膽地進行經濟活動,錯失了第一波經濟潮,後來的許多創業者都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積累資金和人脈,最終借著機遇創下了基業。他們可以,江心鈺相信自己也可以。
第二,養女兒。趙建國回城了,結婚了,那又如何?為一個拋妻棄女的渣男失魂落魄甚至瘋了,值得嗎?不值得,太不值得了。趙建國拋棄妻女,無非是覺得在城裏更有前途,妻女是阻礙他“理想”和“抱負”的絆腳石,既然如此,江心鈺偏要過得比他好,站得比他高,讓他後悔去。
江心鈺早就想好了,等趙建國一回城,她就開始倒騰小買賣,慢慢攢錢過自己的小日子。沒有父親又怎樣,這樣的父親不要也罷,她可以一個人照顧好欣欣,給她一個快樂的童年、美好的未來。
至於命中男子的真心,江心鈺又苦思了多日,最後擬了一個計劃。
----------------
在江心鈺的苦心琢磨下,時間過得飛快,知青下放的日子馬上要到了。
村裏接來了七個知青,五男兩女,江心鈺稍一留心,就知道哪位是趙建國了。
趙建國是個舉止還帶著幾分青澀的瘦弱少年,長相清秀斯文,衣著幹淨,單從第一印象來說,江心鈺完全想不到他會是個拋妻棄女的渣男。
知青們到了村裏,在開了一堂思想動員會議後,就被分派了任務,開始學著幹農活了。
江心鈺捧著一撂高中課本走過村道,這是她特地回鎮上向初中班主任借來的。1969年的時候文革已經開始了,學校停課,圖書館關閉,她想繼續課業隻能靠自學,好在這個地方鬧的還不嚴重,她的初中班主任雖然被批鬥了,但沒被抄家,也沒被關牛棚進行再教育,她還能向班主任借到高中課本。
江心鈺隻讀到初中就出外打工了,她心裏渴望繼續讀書,但沒辦法,現實的壓力讓她不得不放棄,外公外婆沒有退休金,身上隻有一點積蓄和兒子給的零花錢,供她讀完初中已屬不易了,高中的學費實在是負擔不起。雖然江心鈺沒法繼續讀書,但她工作賺錢後,她就買了一套高中課本和輔導書自學,也算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現在她成了蔣愛紅,江心鈺想繼續這個愛好,另外,她也想通過這個愛好接近趙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