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同時影響肝髒。

苦味的東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如果病症在心這個髒器上,就要少吃一些苦的東西,讓心可以生發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苦的東西吃得過多,會影響肺氣的上升宣發,會使得肌膚得不到滋潤,女性尤其要注意不要吃太多"苦"。夏天炎炎的時候,多吃一些苦瓜,是為了讓心火不要太外散,是從食補的角度去講的。

鹹類的東西是走骨的,我們前麵說過,腎主骨,走骨就是走腎。元氣藏於腎,鹹味的東西可以激活調動元氣,如果一個人口過重,其實說明元氣的調動不夠,但如果口重養成習慣,就容易過分地調動元氣,對腎不好。如果鹹的東西吃得過多,就容易使血脈凝滯,中年人如果口重就很容易患上高血壓。

甜味的東西走肉,走脾胃。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很多甘甜而滋膩的食物,因為甘膩的東西會增加脾胃的代謝負擔,讓脾在運化水穀的過程中虛耗過多。甘類的東西是緩的,是散的,如果甘味食用過多,就會造成頭發的脫落,如同樹之落葉。

仔細看五味對於人體的影響可以知道,酸、辛、苦、鹹、甜依照順序,相互之間分別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同時共同作用於五髒六腑,因此,日常飲食的搭配要講究相互調和,和而不偏。

對於普通人來說,了解一些常用中藥材的屬性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對日常食物的屬性有深入的認識,因為普通人平時不用吃藥,如果能夠有效利用飲食的屬性就可以糾正身體的小毛病。

為何冬吃蘿卜夏吃薑

有這樣一句俗語:"冬吃蘿卜夏吃薑,不找醫生開藥方。"

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因為蘿卜是涼性的,薑是溫性的。夏季吃薑豈不更熱,冬吃蘿卜豈不更涼?其實不然。

夏天,五月流火,又叫午月,夏至月。張仲景曾經在其著述中說,五月"陽氣在表,胃中虛冷"。這是什麼意思呢?

五月是陽氣蒸蒸日上,向上向外盡情發散的時候,此刻陽氣的趨勢是向外向表麵的,而人體內在的陽反而虛少了,陽氣虛少了當然就會冷,故曰"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也就是說,夏天太熱,陽氣往外放,中間就出現了空虛,寒就趁虛而入了,所以夏天人們容易拉肚子,得腸胃病,這就是內寒的原因。

冬天,到了十一月,到了亥子醜的時候,情況正好相反。這時,陽氣向裏、向內,處於收藏的趨勢。在外的陽漸虛少,在裏的陽漸多,陽多則熱,故曰"陽氣在裏,胃中煩熱"。簡單來說,就是冬天外麵冷,把毛孔封住,熱含在中間,所以冬天人容易出現內熱。

由此來看,這句民間俗諺是經過了時間與事實檢驗的生活箴言。夏日炎熱,但陽氣在表,胃中虛冷,所以要吃薑來溫裏暖胃;冬日寒冷,但陽氣在裏,胃中煩熱,所以,可以用蘿卜的涼性來平衡,以免積熱產生。

其實"東吃蘿卜夏吃薑"還有一個姊妹篇,"早吃蘿卜晚吃薑"。

早晨太陽升起來了,陽氣往上升,薑是升陽氣的,所以早晨要吃薑;到了晚上陽氣下去,人體內的陽氣也要下去,如果不下去,人就會瞪著兩眼睡不著覺了,因為"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所以,晚上吃點蘿卜,可以讓陽氣下降,收藏起來,人也好修養生息,涵養機體。 ↑思↑兔↑在↑線↑閱↑讀↑

夏季與冬季之間的關係其實十分微妙,冬天有些陽虛陰寒盛造成的疾病,如哮喘、"老慢支"、骨關節痛、水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如果能在夏天補陽,冬天時的症狀就會有所緩解。

因為夏天陽氣旺盛,春夏養陽,如果身體是陽虛陰寒,那麼就應該借住自然的時令性來補陽,比如多吃些羊肉、雞肉等溫陽食物。

同理,秋冬養陰,秋冬本是陽氣收藏的季節,那些在夏天會加重的陰虛陽亢病症應該在冬天加緊養陰。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的病人,因為甲狀腺分泌過多,致使代謝加快,產熱增多,冬天不但不怕冷,反而怕熱,那麼此時就應該多進一些滋陰降火的食品,如龜、鱉、鴨肉等,必要時還可以服用一些知柏地黃丸。

這也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與"夏病冬治"的道理。

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3245169064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