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被動就會挨打,主動就會獲利(2 / 2)

樓老板聽我這麼一說,趕緊扭轉話頭說:“放棄單子我想你是肯定不會的,找其他工廠是不用說的,既然你這麼說了我也讓讓步,加一個點好了,算是我在外麵加工的附加成本吧。”

我想了一下,覺得一個點也不過分,如果再找工廠來生產,質量不一定有保障,最主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有個磨合期,陌生人交流起來總不如熟人直接,便答應了。

單子就算正式下給了樓老板,訂金也照舊打了過去。因為有現成的模具,樓老板隻要同我原先那個壓鑄廠相商一下單價、配合一下交貨期,就可以直接生產。

這邊首飾盒的單子在旌旗招展,那邊Kevin又要下單了,這次是20萬隻!我想,不是Kevin瘋了就是Kevin的客人瘋了,難道這ACRYLIC BANGLE就這麼好賣?不管是哪個瘋了,我不瘋就成,就偷著樂吧!

Kevin這次提了兩個條件:一是價格下調2%;二是款式增加五款,為十個款式。兩個合情合理的條件,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原先我就寄給過Kevin十幾個款式,這次挑的還是十幾款中的十款(有五款已經出過貨),這個也沒什麼問題,按照上次的做法再開幾套模就OK。

2%的利應該也沒問題。

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了“應該”這個詞,是因為我想把這兩個點與付成平攤,一人一半,不過這得去征求付成的意見才可以。

付成聽說有返單了,當然樂意接單,生意人永遠不會嫌單子多,也不怕自己吃不下,總感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吃不飽,不說餓得慌吧,總是覺得有相當好的胃口。我的單子對付成這個大廠而言,更多時候像是雞肋,啃啃有味,啃啃又無味。我心裏跟明鏡似的知道,付成對這種有味無味的滋味遠甚於我與他的交情,大家都是生意人,不能摻雜過多的個人感情,必須要無條件去理解。

所以,當我提出要讓一個點的單價時,付成婉轉地說,“大勇,這種產品利很薄的,不能殺我價哦。”

因為我與付成之間的關係,所以耐著性子解釋說:“付總,不是我砍價,真的是我客人叫我讓兩個點的利出來,請你讓一個點也是沒辦法的事。”

付成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在街上混事的付成了,所以他根本不相信我的說辭,當然他也不會明說不相信,“大勇,我理解你,但是你也要理解我一下。嗬,廠子大,開銷大,部門多,成本很高。”

我看繼續為這一個“點”的讓利,議下去也沒什麼意思,畢竟我對付成還是有一定的感激之情的。最後,我同意了按原價出貨,隻是我沒有下十款,隻下了五款的訂單。

我想,這次付成不同意讓價,那麼下次他也有可能不同意讓價,但是Kevin隨著訂單量的增加肯定還會提出價格的問題,如此這般,最後我則無利可圖了。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很現實的問題,決定不驚動付成,自己去開模。我不想再通過任何工廠來開模,通過工廠來操作有個弊病就是模具不好拿回來。模具不在自己手上,想換加工廠就太不方便了,尤其是像付成這樣的多年關係戶,硬去要幾副模具回來,不可能開得了口。

走一步,獲取一份經驗,消化在大腦中,積少成多,積沙成金,才能使自己無數次立於主動地位。被動挨打的次數多了,總有一次會被打得無路可逃!

我帶了五款BANGLE的樣品,自己去了模具店,付了定金之後,這模具就算開下去了。因為與模具店的人並不熟悉,也沒打過交道,光是電話催催不頂事,所以我隔三差五就跑過去看一看進展,生怕有任何閃失。我已經預感到,我將要在ACRYLIC BANGLE上大發一筆了,具體會有多少,心裏沒有個底數,模糊地知道會是一個讓自己吃驚的數字。

模具在開,加工廠我也在找,去了三四家,都因價格偏高,達不到我理想中的價位。有一天,我與一個不是做注塑活的工廠閑聊,探得一條非常棒的信息,說是義烏邊上有個鎮子,裏麵有很多家專業做注塑加工的,產品按克重算,很便宜。這下給我開了一下眼界,我趕緊驅車前往。

到了那個鎮上一打聽,果然屬實。當天我接連看了五家,每家也就一兩台注塑機,很合我意。我太清楚這些麻雀般大小的加工廠的利潤換算法了,遠非那些有規模的大廠所能相比。

有人可能會問,你不能就這麼樂吧?小小的加工廠能與大廠的技術相比?是的,我已經不是以前那個愣頭青了。我想得明白,想得透徹。這種注塑活,隻要料是新料,不用回料,再加上模具質量好,自己盯緊點兒,一般都不會出什麼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