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2)

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故事照亮未來(來自台灣重要的理性聲音,呼喚一個開放的中國)

楊照是台灣民主轉型的參與者、見證者、反思者,或許也是最會講故事的評論人。他用100個故事做引子,為我們講述台灣民主化轉型過程中的種種經驗和彎路,希望人們能在這個光明與黑暗相互交錯的時代,重新拾回對公共事務的責任心和參與感。

楊照從千頭萬緒的故事和現實中提取出一百個關鍵概念,如協商、和解、法律、製度、身份、記憶、媒體……對於我們理解社會的本來麵貌有著提綱挈領的引導作用。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開放時代,充滿各種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經驗,如果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沒有任何準備,將無法適應我們理想中的那個未來,而書中的這些故事,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征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之間左右逢源,字裏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出文學情懷。楊照近年來積累了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榜樣。

作者: 楊照 出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類型: 選載

性質: 免費閱讀 定價:39.0元

《故事》照亮未來 文前部分

台灣是全球華人社會之中第一個真正成功轉型為現代代議民主製度的地方,所以它才會讓我們這些住在其它地區的華人如此關注,以之為參照,視之為樣本。可是在觀察它的過程裏頭,我們卻又發現了許多令人困惑不解的現象:台灣不是已經擁有很充分的言論自由了嗎?為什麼它的言論自由沒有催生出健康的公共言談,反而惡質化為一場又一場的名嘴口水仗?台灣不是已經擁有很獨立的司法體製了嗎?為什麼它的司法問題還會搞得這麼嚴重,弄出一次又一次的爭議甚至醜聞?

梁文道:楊照的倫理寓言(1)

小時候聽老師說故事,最後總是要來一個“教訓”;就連小朋友上台學說故事,也要效法師長,以“這個故事的教訓是 ”做結;教訓來教訓去,令人生厭,完全殺掉了聽故事的天然愉悅。於是有點文學興趣的少年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刻意遠離教訓,轉而注意故事到底應該怎麼說。我們不再在乎一個故事的寓意,變得比較留心它的敘事角度、情節結構,以及語調的安排。再簡要地說,一個成熟讀者首先關心的通常不會是一個故事“講的是什麼”,而是它如何講出它要講的東西。

然而,我們還是很難否認幼年那種看故事要看教訓的閱讀態度的價值。最起碼,它教懂了我們什麼叫做“寓言”,這種最基本的修辭方法,以及最基本的人類認知範疇。《伊索寓言》和《世說新語》曾是無數人處世之道的啟蒙,創世神話則是先民了解宇宙源起和世界秩序的模型。那些故事一方麵建立了我們的底線人格,給出至為基礎的價值和世界觀;同時也讓我們學懂了一種有效的溝通方法,懂得用故事、例子等種種寓言修辭去說服、勸誘和傳播。

正因為這種“故事加教訓”的寓言閱讀太過常見,反而令人容易忘記它其實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要不然何以過了這麼多年,世上始終隻有一部《伊索寓言》?上佳的“故事加教訓”不隻是把一個已經很完整的教訓裝進一則同樣很完整的故事,有如容器盛載了內容,水瓶存放了水;相反地,那些故事的情節同時也該是個說理的步驟,推動其前進的劇力也應該是某種真相漸次敞示的過程。換句話說,故事不是傳遞信息的包裹,而是構成一則信息的骨架,甚至是發現和發明某項事實與觀點的道具。所以,當我們稱讚一位作者很會用故事去“講道理”的時候,除了是因為他很會打包教訓,使其份外悅耳動聽、容易消化之外;恐怕更是因為他深明故事的思考之道。他的故事不是可以和教訓徹底分離的外殼,而是內在於教訓的觀察角度及推理程序。由此可見,聽故事要聽教訓,與聽故事要看它好不好聽,便不是能夠截然二分的兩回事了。

楊照不隻是當今台灣評論界其中一位最博學最富洞察力的健筆,也是整個華文世界裏最擅長以故事去講教訓的故事大王。原因簡單,不在於他的學識背景,而在於他本是一位詩人、一位小說家;他懂得用故事去觀看社會,以故事去分析政治。那麼,在他這部大陸第一本“故事集”《故事照亮未來 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裏頭,他到底想說些什麼“教訓”呢?

《故事照亮未來 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的台版原名是《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最初看見,這個書名還真能嚇人一跳,因為它似乎太過煞有介事,道德說教的意味太濃,保守、傳統而且古老,幾乎不像是任何一個現代評論家會喜歡取用的名字,尤其不像楊照著作的書名。畢竟,他是一個生活在當代社會裏的知識分子,而且受過完整的高等學術訓練,他應該深知任何想要教化人心的努力在這個時代都會遭到無情的懷疑甚至嘲諷;他也應該曉得我們已經不再相信有誰能夠宣稱自己掌握了真理 特別是道德上的真理,從而大膽指導別人立身處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