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人過了三十,就算是大牌也不得不陷入“被打折”的境地。
“班那德太太整天發愁的就是如何順順利利地將五個女兒嫁出去”,這是18世紀末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的開頭,但是奧斯汀自己的媽媽終於沒有看到女兒出嫁的那天。這樣的擔心在如今更為普遍,我周圍有許多還未結婚的朋友,怕父母的催婚已經怕到不敢接電話、不敢回家的地步。
婚姻對於女人,似乎是一輩子都無法逃避的主題。如果說女人都需要婚姻,那為何有如此多的女人選擇單身、獨居或同居而不結婚呢?
德國科學家近日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婚姻可以增加男性壽命,減少女性壽命。在對歐洲各國超過10萬名居民的生活展開跟蹤調查後,科學家發現:婚姻使每名男性增壽1.7年,但女性的平均壽命將因婚姻而減少1.4年。研究報告分析說:家務勞動和失業的雙重壓力是女性在結婚後減壽的主要原因。
這個調查有點讓人意外,細細想下不無道理。不可否認地說,進入婚姻的女人,必定是更操心更勞累了。
在我看來,結婚,隻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它隻對相愛的人有效。婚姻套不住男人,同樣也無法給女人安全感。結婚並非萬事大吉,搞不好還會離婚。
“婚”字很有意思,意思是“女”人一旦頭腦發“昏”,就會去結婚。當今社會,女人越來越理性,很少有頭腦發昏的了。以前,女人結婚是為了找長期飯票,越是偏僻和落後的地區,那裏的女人越是早早結婚,通常20歲左右就嫁人生孩子了。如今經濟獨立的女性,很少有為了尋找飯票而結婚的。
看看身邊的例子,越是有房有車有存款的女人,越是單身或者晚婚,不可否認的一個原因就是,她們比那些窮苦的女孩少了一個結婚的動力。窮苦的女孩可能為了一套房子,一輛車子,一個好的物質條件而嫁人,而這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女人,就少了這麼一個結婚的理由了。同時與之匹配的男人大都是條件比較優厚者,是香餑餑,免不了被無數女人搶,所以她們成功的概率就比較小。這讓我想起了宋美齡,她嫁給蔣介石的時候,已經31歲了。別說是民國時期,換到現在那也是絕對的大齡剩女,不過宋美齡應該是黃金剩女了,難怪有此定力。
所以,女人經濟條件越好,婚能力和婚動力越低。以前,賺錢、幹重活、生理需求,非得要家裏有個男主人才行。如今女人自己都能搞定,或者通過鈔票都能搞定,所以保持戀人關係就可以,不一定非要結婚。
20世紀後半期,西方新女權運動、種族平等運動和同性戀權益運動興起,以及性解放運動的蓬勃洶湧,使得很多年輕人在單身時就可以有性伴侶。女性開始進入勞動市場自食其力,結婚的年齡日益推遲,人們的“單身期”增長,但在男女關係上始終比較活躍。
中國也有類似的現象,越是在大都市,戀愛越是談得長,婚姻來得越晚。大家看看周圍朋友的例子,很多人不結婚,也許是因為壓力大,也許是為了追求事業,也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總之就是遲遲不結婚。
來看看那些跑“戀愛馬拉鬆”的名人們:米雪和尹誌強談了28年;劉德華和朱麗倩談了24年;汪明荃和羅家英談了21年;劉嘉玲和梁朝偉談了20年;周慧敏和倪震談了20年;任賢齊和Tina談了20年;陳慧琳和劉建浩談了16年……
一個美國心理學家解釋非婚現象時說:“不是不結婚,而是人一生在婚姻中停留的時間要比獨自生存的時間少了。現在美國男女結婚都晚,如果以70歲算,可能有婚姻的時間是25年。我們已經進入以體驗為生命主導的存在形式,婚姻是最重要的體驗之一,而非全部。”
看來,世界真的進入以非婚生活為主體存在方式的時代了,而中國勢必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選擇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