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詩經.召南.草蟲》。孔穎達疏引陸璣《疏》與《詩義疏》稍異,文作:“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
【一】 “薇”,這裏是豆科大巢菜之類的植物,不是蕨類紫萁科的紫萁,別名也叫“薇” 。
【二】 “藿”,原指豆葉,由於薇的莖葉都像小豆,所以也稱其葉為“藿”。
萍五七
《爾雅》曰(一):“蓱,蘋【一】也。其大者蘋【二】。”
《呂氏春秋》曰(二):“菜之美者,昆侖之蘋。”
(一)《爾雅.釋草》作:“萍,蓱。其大者蘋。”據阮元校勘,“萍”應作“蘋”。
(二)見《呂氏春秋.本味》篇。
【一】 “萍”,本字作“蓱”,或作“蘋”,古人所指,包括浮萍科的青萍和紫萍。
【二】 “蘋”是蘋科,也叫四葉菜、田字草。
石□丈之切(一)五八
《爾雅》曰(二):“藫,石衣。”郭璞曰:“水 □【一】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或曰(三): ‘藫【二】葉似□而大,生水底,亦可食。’”
(一)金抄作“大之切”,明抄作 “文之切”,均誤。《說文》:“□,水衣,從艸治聲。”《周禮.天官》“醢人”有“□菹”,陸德明《經典釋文》:“□,……沈雲:‘北人音……丈之反’。 ”說明“□”雖同“苔”,但北方有“丈之反”(音治)的讀法,故據以改正。
(二)見《爾雅.釋草》。郭注“ □”作“苔”,餘同。
(三)“或曰”,《要術》原無此二字,《爾雅》郭注有,表明是另一說法,必須有,茲據補。
【一】 “□”,音台,即“苔”字;古又音治,音異義同。“藫”,音潭,與“□”雙聲,二字涵義亦同。《文選》郭璞《江賦》有“綠苔”,李善注引《風土記》:‘ 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皆生於石。”神農本草經有“ 陟厘”,《唐本草》注: “此物乃水中苔。……《小品方》雲:‘水中□苔也’;《範東陽方》雲:‘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者’。”“如毛”,即是“似發”,故《圖經本草》稱:“石發,即陟厘也。”陟厘可作紙,張華作《博物誌》,晉武帝給他“側理紙”萬張,即“陟厘紙”,又名“苔紙”。陟厘二字的切音,正是“□”字(音治),徐言是“陟厘 ”,急呼就是“□”。因生於水中石上,故所稱“石衣 ”、“石發”、“石□”乃至“水□”,都是指苔類的某些種。李時珍認為石衣、石發都是烏韭的異名(見《本草綱目》卷二一“烏韭”),恐是後人的說法。烏韭是蕨類,不是苔類,參看“菜茹〔五0〕”注釋【二0】。
【二】 這個“或曰”的“藫”,是藫的別一解說,實際就是“●”字,音潛,不是水苔,而是指海藻。《爾雅.釋草》:“●,海□”(參看“ 菜茹〔五0〕注釋【一九】)。海藻有紅藻、綠藻等類。郭璞注“●,海□”為“海羅”,即海蘿,藻體呈管狀,作不規則的分歧,赤褐色,屬紅藻類。但海蘿與薤無一相合,此處“葉似□而大”的“●”,則是另一種,非海蘿,當是綠藻類的某些種。
(一)見《詩經.召南.草蟲》。孔穎達疏引陸璣《疏》與《詩義疏》稍異,文作:“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
【一】 “薇”,這裏是豆科大巢菜之類的植物,不是蕨類紫萁科的紫萁,別名也叫“薇” 。
【二】 “藿”,原指豆葉,由於薇的莖葉都像小豆,所以也稱其葉為“藿”。
萍五七
《爾雅》曰(一):“蓱,蘋【一】也。其大者蘋【二】。”
《呂氏春秋》曰(二):“菜之美者,昆侖之蘋。”
(一)《爾雅.釋草》作:“萍,蓱。其大者蘋。”據阮元校勘,“萍”應作“蘋”。
(二)見《呂氏春秋.本味》篇。
【一】 “萍”,本字作“蓱”,或作“蘋”,古人所指,包括浮萍科的青萍和紫萍。
【二】 “蘋”是蘋科,也叫四葉菜、田字草。
石□丈之切(一)五八
《爾雅》曰(二):“藫,石衣。”郭璞曰:“水 □【一】也,一名‘石發’。江東食之。或曰(三): ‘藫【二】葉似□而大,生水底,亦可食。’”
(一)金抄作“大之切”,明抄作 “文之切”,均誤。《說文》:“□,水衣,從艸治聲。”《周禮.天官》“醢人”有“□菹”,陸德明《經典釋文》:“□,……沈雲:‘北人音……丈之反’。 ”說明“□”雖同“苔”,但北方有“丈之反”(音治)的讀法,故據以改正。
(二)見《爾雅.釋草》。郭注“ □”作“苔”,餘同。
(三)“或曰”,《要術》原無此二字,《爾雅》郭注有,表明是另一說法,必須有,茲據補。
【一】 “□”,音台,即“苔”字;古又音治,音異義同。“藫”,音潭,與“□”雙聲,二字涵義亦同。《文選》郭璞《江賦》有“綠苔”,李善注引《風土記》:‘ 石發,水苔也,青綠色,皆生於石。”神農本草經有“ 陟厘”,《唐本草》注: “此物乃水中苔。……《小品方》雲:‘水中□苔也’;《範東陽方》雲:‘水中石上生,如毛,綠色者’。”“如毛”,即是“似發”,故《圖經本草》稱:“石發,即陟厘也。”陟厘可作紙,張華作《博物誌》,晉武帝給他“側理紙”萬張,即“陟厘紙”,又名“苔紙”。陟厘二字的切音,正是“□”字(音治),徐言是“陟厘 ”,急呼就是“□”。因生於水中石上,故所稱“石衣 ”、“石發”、“石□”乃至“水□”,都是指苔類的某些種。李時珍認為石衣、石發都是烏韭的異名(見《本草綱目》卷二一“烏韭”),恐是後人的說法。烏韭是蕨類,不是苔類,參看“菜茹〔五0〕”注釋【二0】。
【二】 這個“或曰”的“藫”,是藫的別一解說,實際就是“●”字,音潛,不是水苔,而是指海藻。《爾雅.釋草》:“●,海□”(參看“ 菜茹〔五0〕注釋【一九】)。海藻有紅藻、綠藻等類。郭璞注“●,海□”為“海羅”,即海蘿,藻體呈管狀,作不規則的分歧,赤褐色,屬紅藻類。但海蘿與薤無一相合,此處“葉似□而大”的“●”,則是另一種,非海蘿,當是綠藻類的某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