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京參加中央考核,欲在“推仕”上作出調整,現差不多該準備了。明日二十五,逢五大議,魏希想把事議妥了,後日就能安心歇朝一日!她用了十三年才讓聽筠的人、家、過同她的融為一體,九月二十六,多大的日子啊,她要單獨與聽筠過!
“不知陛下喚臣來何事?”
“黃相來了?”魏希收了瓷缸回禮盒,示意黃毅到議事席上坐了。“朕找你來是想說說秋闈的事,朕想改朱黃榜五五為三七,你看現在可行嗎?”
“陛下!”黃毅肩一震,他明白為何魏希今日隻召他而沒有叫內閣其他三人了,因為他的出身,他是寒族平民。當年魏雍定“推仕”中士族、寒族比例為五五,而今魏希要改成三七。
欣慰地看了上首已年過而立的君主,他已不再是登基之初易操之過急的年輕人,十幾年的磨礪,他已完全成熟!他怕是早有了改朱黃榜的心┇
一夜傾情!
九州聖祖魏希,這位史學家眼中幾近完美的帝王,這位開創“元熙之治”治世的君主,這位“盛世九州”的奠基人,在一世偉業外,後人同樣無法忘記的還有她至死不渝的愛情。
九州筱皇後吳聽筠,沒有人知道她究竟為她的愛情付出過什麼,也沒有人知道她曾賺得多少女子空妒。沒有功利,沒有血脈,她以她最真摯、最純粹的情贏得敵國英主一生的鍾愛。就像後人在輯錄九州女子文集時,刨去她的身份依舊無法忽視她的作品一樣,人們不能否認她的才情,也不能否認她的偉大。
九州,繼華夏朝後華夏族史上又一個文明高峰。在東方那塊富饒的土地上,人們習慣了將自己稱為“華夏”一族,而將腳下世代祖居的土地稱之為“九州”!
————全文完————
後話:
“幾近完美的帝王”換句話說,魏希晚年的確犯錯誤了,不算大。反正剛愎自用是肯定了,晚節不保啊,總之她不是聖人,雖然她的廟號是牛屁哄哄的“聖祖”。
她當了一輩子的皇帝,有沒有做太上皇就需要看下聽筠了,筠兒比她活得長她沒做,筠兒早去了,她老年必受打擊,身體垮了撐不住當了兩年。
至於她後來又有那些治國舉措,親們自個兒動腦筋想哇。咱兒提示下,比方說一統後她用了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積蓄國力,待江南恢複得很好了,她大舉出兵把狄胡揍吧殘了,不過這又生出了另外一個隱患,狄胡廢了,沒有了威脅烏孫部落很快崛起,在魏希當政末期北方邊陲最大敵人又成了烏孫,靠前麵二十年積累的雄厚家底魏希後又揍了烏孫,但真正滅烏孫並不是魏希是當政初期的魏晃,她還沒來及滅就駕崩了。邊疆問題總是打掉一個再起一個,九州帝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鄰國。
再比方,一統後解決掉了狄胡,除了內憂解了外患也就沒必要再養太多的兵,她後來解散了部分地方兵,施行征兵製。再比方,州治很容易出現地方勢力割據威脅中央的危險,她將來會廢掉州牧一職,加強中央對地方郡縣的直接控製力…
在她當政的四十年裏,她創造了一個清明治世,注意哈,“元熙之治”並不是九州國力最強盛的時期,最牛掰的“盛世九州”時期是魏晃的“天啟盛世”,為啥是兒子不是爹親們了解哈,魏希總是積累個十年或者二十年就要打兩次仗,一統,揍狄胡,揍烏孫,老到不了盛世。記得有次跟人聊天,說“一個人怎麼才能當上皇帝?”咱兒開過一句玩笑,“要麼他厲害,要麼他爹厲害!”,話說魏晃真的好幸福!
然後盛極必衰,從魏晃的孫子起就開始不爭氣、開始敗家了,敗敗敗,接著總算有了個十分爭氣的娃娃,也就是文中所說的中興皇帝宣宗魏昂,他創造的“承乾中興”延緩了九州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不過中興期同“元熙”“天啟”時仍有一定差距。建國初期的貧困——>盛世——>衰落——>中間有次中興——>繼續衰敗——>滅亡,曆朝曆代似乎大體都遵循這條路,九州也不例外。一個王朝三百多年,九州已經很牛了!嗯,大體這樣了。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