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2)

前言

咱兒的第二篇宮廷文,也不知是否最後一篇。還是那句話,文中所有的觀點都是個人的,如有不同意見的就權當咱兒喝高了胡唚亂扯。

因為是架空曆史,最前麵說下故事背景,當然不了解也沒多大影響。

話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當今天下十三州,北方九州國獨領九域——涼,並,司,幽,冀,青,徐,豫,兗;江東東陵國占據荊,揚,交;僅餘益州歸屬中山國。

這個分法大家看著眼熟吧?眼熟就對了!

就是三國的分法,貌似還有個雍州地說,在這沒有分出來,歸在了司州境內,要不然九州就成十州了,咱兒怎麼都覺得這十州國叫起來不如九州國順溜。

那個至於東陵呢(咋都感覺像皇陵,自己先汗一個)就是當年吳國的地盤了,她地處江東嘛,再加上那一片兒又有很多的丘陵地,咱兒就給起了個這麼傻缺的名字。

中山——巴蜀,四川盆地啊,四麵環山,山中之國呀,便落了個中山國了。

本來咱兒不打算拿華夏大地開刀的,想另開一塊大陸。但那樣的話我寫著費勁,大家讀來也費勁,話說一中國人當然還是對咱們自己這一畝三分地最是清楚了,對不?

國姓哩,咱兒選的三個帝王族姓氏大家一看就明白。地名比如洛陽等也沒有改,否則要胡謅的東西就太多了。角色的設置也帶有一些具體曆史人物的影子。

文中所涉及到的某些戰爭(喔,那啥,這得說下咱兒設定這個時期馬鐙已經出現,也就是騎兵無敵的年代,這點很重要,文中會有騎兵兵團)、治國策大家看著也可能似曾相識,其實這也對了!就是曾經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發生過的,隻是稍微改變了下。相對憑空編故事,咱兒更喜歡串故事,唉!這年頭順手牽羊是一種美德啊,博士論文都可以照篇抄,小說偷兩個曆史事件貌似也不犯法哈。

故事的年代應該是一千五百年前吧,總之不是封建禮教的最巔峰,要是那多的條條框框限製著,咱兒這文就沒法寫了。文中官職啊之類的也沒什麼具體講究,純屬胡扯,如有雷同,巧合!

整體來看就像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不同平行時間空間裏的一個封建王朝一樣。最重要的是他們也說漢語,嗯,說漢語,過的節日啥的也跟咱們差不多。

大概就是這樣了。有意見大家提,想讓咱兒加入你們偉大的祖宗也可以說,哇哢哢…

這一篇請做好心理準備,《吻》是甜-苦-甜,《帝》則是苦-苦中帶甜-甜,放心不會虐的,咱兒的人生經曆和性格決定我目前寫不出悲情文,硬憋隻會是無病呻[yín]。

咱兒空餘時間不多,喜歡睡前構思,醒來寫點手稿,一章需要幾天才能完成,更文速度不會很快,沒耐心又感興趣的建議完成再看。純粹床頭作品,大家要求不要太高。

故事已經構思的差不多了,草列了一個目錄,但以後會不會添加現在還不知道,字數多少也不肯定,應該不會很長,中篇,先寫著再說吧。當然,如果沒人看咱就不寫了。

好啦,廢話少說,文兒正式開始!

出征

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當今天下十三州。劃長江而治,北方九州,司,涼,並,幽,冀,青,徐,豫,兗。南方四州,益,荊,交,揚。

前朝晉代末年,哀帝昏聵,暴虐無道,民不聊生。各地義軍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時值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幾方諸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各部彼此利益衝突激烈,軍閥混戰二十餘年。

北方。梟雄魏驁率其部鐵騎兵團橫掃中原,先後蕩平元韶,殲滅元蜀兩股強大勢力。他招懷流民,鼓勵開荒,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恢複農業生產,軍事經濟實力愈加雄厚,十幾年來逐漸滅掉其他殘餘勢力,統一黃河流域。

南方。江東才俊吳氏一門,自吳建起,經父兄三世積累,基業逐步發展壯大,至吳仲已在揚州站穩腳跟,實力日益增強。

涿郡舒玄,最初轉徙不定,後顧得賢相輔佐,輾轉益州,占據荊州。

此後,三方征戰層層展開。

魏驁欲一統天下,無奈長江天險,騎兵無用武之地,铩羽而歸。舒玄劍指中原,兵六出祁山,奈何魏驁部將善戰,再加之中山道路險峻,糧草難濟,卻也隻有無功而返。吳仲乘魏舒交戰之際,派兵偷襲,奪回荊州。

武德元年,魏驁稱帝,國號九州,定都洛陽。次年,吳仲建國東陵,遷都建鄴。又次年,舒玄亦在益州成都登上帝位,國號中山。

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麵正式形成。

近二十年來,三位開國皇帝先後去世。

東陵新帝吳佶信任奸相,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欲,荒淫無度,國力日衰。

中山舒禪昏庸無能,隻知貪圖享樂,無力把持朝政,致使宦官專權,賢臣受擠。

九州太祖末年,內部諸王爭權,一度導致朝政混亂。所幸,新君魏雍即位以來逐步收回兄弟手中兵權,招攬人才,與民生息,國勢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