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學者總是比純粹的文學家享有更為理想的政治地位,即使秦始皇大興焚書坑儒的“文化革命”期間,像伏勝這樣的儒家學者照樣可以傳播自己的學問,照樣可以享受國家博士的崇高待遇。清代學者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優雅生活、學術成就,不僅讓同時代的文學家垂涎不已,而且成為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文人夢境中的天堂。尤其乾嘉時期,樸學大盛,學術大師群星璀璨。在這燦爛的星河中,甘肅誕生了兩位被學界尊為隴右人倫領袖的著名學者邢澍和張澍,他們是清代近三百年隴右文學和學術的雙子星座。
邢澍,字雨民,一字自軒,號佺山、行一,生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約卒於道光十年(1830年)。是清代著名的文獻學家、金石學家、詩人、藏書家、書畫家,他在當時的文化聖地江南二十餘年的學術仕宦生涯,打開了隴右通往關外的文化交流的大門。歸裏後,沉靜寡營,著書自娛,以致卒年也無從確切考知。
據張廷濟《瘞鶴銘》詩注、吳修《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和《清史列傳·文苑傳》,邢澍有《守雅堂詩文集》,今原刊本不見於世。又據張廷濟《感逝詩序》,邢澍有《守雅堂詩集》原刊本行世。而《南旋詩草》則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邢澍唯一的詩集。孫殿起《販書偶記續編》雲:“《守雅堂文集》1卷、《南旋詩草》1卷,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刊,一名《守雅堂集》。”《守雅堂詩文集》,一名《安雅堂集》,共2卷,1卷為詩集即《南施詩草》,1卷為文集,刊於嘉慶二十三年冬,今不傳於世。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本《南旋詩草》1卷,附《文集》1卷,係1936年據東莞倫氏藏本抄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抄本《南旋詩草》1卷,附錄《文集》1卷,頁碼、字體都同國圖本一樣,但國圖本的錯別字中科本全都不誤。兩本應是同一人抄寫,國圖本在前,中科本在後。1938 年馮國瑞先生將《南旋詩草》、《守雅堂文集》合輯為《守雅堂稿輯存》很可惜馮先生沒有提到所據本子的情況。國圖收藏的《守雅堂稿輯存》,書末有張鐵弦、魯日民於1961年4月25日手寫的一段關於馮國瑞輯本的文字。
1983年,西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所長彭鐸教授主持下,製定了“隴右文獻叢書”第一輯的整理計劃。1986年,我從中文係畢業留到古籍所工作,所長郭晉稀先生具體指導我的學習工作。一年後他和副所長路誌霄先生商定,讓我和王鍔同誌點校整理馮國瑞先生編輯的邢澍詩文集《守雅堂稿輯存》,我負責《詩集》、《文集》的整理,王鍔同誌負責附錄部分的整理。嚴格地說我們整理的是一部馮國瑞先生的著作,不完全是邢澍的著作。我們將馮本的卷二《文集》、卷三《詩集》列為卷一、卷二,在《文集》中增輯了《金石文字辨異序》和輯自《長興縣誌》的《重建豐樂橋記》等8篇記,新增文章9篇。將馮本原卷一的《事跡考》、《著述考》和卷四《雜俎》作為附錄之一;又從《清史稿》等輯錄7條有關資料,作為附錄二。
該書經李鼎文先生審訂後,1992年10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個整理本使更多的人讀到了佺山先生的詩文作品,為人們了解和研究邢澍及作品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文本,受到很多學者的好評。因為我們過於拘泥馮先生的體類,缺乏整理古籍的實踐經驗,整理本體例仍較雜亂,不夠精嚴,留下了太多的遺憾。趙逵夫先生看到後,多次給我談到整理本的缺憾,並要求我留心收集邢澍的遺作。他說隻要發現邢澍的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都是莫大的貢獻。先生積極鼓勵我時機成熟時再重新整理編訂一部比較精審、全麵的邢澍詩文集,而且詳細談了具體編排的體例、方法、構想。
2001年,趙老師任文學院院長兼任古籍所所長,他邀請敦煌所、古籍所、中文係、曆史係研究古代文史的老師,共同商定了“隴右文獻叢書”新的整理規劃。所裏決定讓我承擔張澍詩文的整理點校工作,並要我繼續完成邢澍詩文的搜集注疏工作。此後我一直留心有關“二澍”的研究材料。前後發表了6篇關於邢澍的論文,收集了佺山先生2篇遺詩、5篇遺文、楹聯2副、書法1副。為便於在地方的普及流傳,我遵循趙老師的意見對詩文作了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