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後的天空 作者:魏武
背景及設定 三國之後的天空(動蕩的歲月)
曹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漢後主景耀六年。
這一年過得很不平常,先是魏國的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魏國中散大夫嵇康被司馬昭橫斬於市,而至於死因,則是由於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於曹魏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度,而以司馬氏一貫的手段,是決然不會容許這種不合時務的人苟活於世的,所以,縱然有三千太學生跪求赦免嵇康,他依然被殺,結果,《廣陵散》就此絕唱。
而比這更為震動的事件,則發生在這一年的十二月,這個月的初一,蜀後主劉禪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麵縛輿櫬,出成都北門十裏而降魏。魏將軍鄧艾扶起後主,親解其縛,焚其輿櫬,並車入城。至此,這個由一代梟雄劉備所建立的短命政權,正式的畫上了一個句號。
十二年後。西晉鹹寧五年十一月,晉軍大舉伐吳,僅僅半年之後, 苟延殘喘於江南一隅的東吳即告滅亡,吳主孫皓麵縛輿櫬出城投降,而那延續了六十年之久的三國分立局麵,終於結束。
群星璀璨的三國時代,最終以一個並不慷慨激烈的方式收場,但是這所帶來的遺憾,即將被一個更加混亂也更加閃耀的時代所代替。
當西晉的大軍浩浩蕩蕩的班師回朝的時候,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登殿稽首以見晉帝。晉帝司馬炎賜他坐下,並說道:“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而這個孫皓則對答:“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史載,司馬炎聽到了這句話後,反應是“帝大笑”。
然而,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數十年後,他的子孫們,真個就舉族的南遷,來到了這個大陸的東南方,過起了偏居一隅的生活,而後,竟連偏居的日子都沒有過成,永遠的臣服在了北人的馬蹄之下……
司馬炎死後,他的白癡兒子司馬衷即位,這個白癡的讓後主劉禪在他麵前都黯然失色的皇帝,他的即位,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就預示著西晉的衰落。
晉朝出了這麼個傻皇帝,於是天下政綱大亂,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所謂“內憂”,就是長達十幾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司馬衷的叔伯兄弟們圍繞著皇上的寶座,開始自相殘殺,使得晉室內部已是奄奄一息;而所謂“外患”,那就是南匈奴劉淵部的興起。
隨著東海王司馬越的最終掌權,那幾乎將整個西晉北方大陸掏空的“八王之亂”終於告一了段落。然而北方的新興政權後漢,卻早已對西晉朝廷虎視眈眈。雖然在東都洛陽的兩次漢晉之戰中均已晉朝的勝利告終,但是晉朝的末日,也已然隻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在漢軍的嫡係部隊在洛陽城外屢遭敗績的時候,出身羯族奴隸的漢將石勒卻率領著他的騎兵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所向披靡,很快渡過黃河,晉朝黃河南部的南陽、宛城很快淪陷。這個石勒對於晉朝官員,可謂恨之入骨,作戰中凡俘獲二千石以上的晉官,幾乎全部被他殺死。他的兵鋒曾一度達到了江漢一帶,不過,在被他日後稱作“右侯”的謀士張賓的謀略下,石勒領兵北還,畢竟,北方才是騎兵們真正馳騁的疆場。
麵對石勒的威脅,司馬越親率晉軍二十餘萬討石勒,此時晉懷帝早已不滿司馬越的專權,又命苟唏討伐。司馬越憂憤成疾,病死於軍中。太尉王衍代司馬越率眾東下,護送司馬越柩回東海,行至寧平城(今河南鹿邑),被石勒的輕騎兵趕上包圍。石勒指揮騎兵四麵射殺,使王衍所率十餘萬人無一幸免。至此,曆經了“八王之亂”和兩次洛陽戰役的北方大地上,幾乎所有的漢軍精銳,都已經損失殆盡了。那些曾經驍勇的戰士,如今莫不已經化作了片片白骨,往昔的赤壁風雲,官渡遺影,現在卻隻剩下了在戰火中那不變的呻[yín]……
果然,到了永嘉五年的夏天,當時的漢主劉聰認為滅晉時機已經成熟,即命大將軍呼延晏領兵二萬七千攻打洛陽,晉軍毫無鬥誌,兵敗如山倒,連敗十二陣,被殲滅的士兵達到三萬,呼延晏乘勝與後漢將領劉曜、石勒、王彌軍會兵一處,圍攻洛陽。漢軍以極快的速度攻破洛陽城門,晉懷帝在出城逃往長安的路上被漢軍追獲。晉朝的皇帝成了漢國的階下囚,晉都洛陽淪陷。而這一年,距司馬炎滅吳僅僅隻有三十一年,而距那羽扇綸巾,檣努灰飛煙滅的赤壁大戰,也僅僅隻有一百零三年。
此戰之後,晉朝的勢力則主要分布在兩個地區,一部分是在關中的以皇太子司馬鄴為首的晉朝官員;另一部分則是由名門望族王導輔佐的琅邪王司馬睿的勢力,當時在江南的建業一帶。而在兩年之後,漢主劉聰在把晉懷帝羞辱到了極至之後,將其毒殺。隨後,在建興四年,漢將劉曜在圍困了長安城數月之久後,北方晉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司馬鄴在大哭一通後開城投降----他也被虐殺!(這兩個末代晉帝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但是結局都非常之淒慘,這就是曆史殘酷性吧。)至此,統治中國三十六年的西晉王朝宣告滅亡,晉王朝的另一段曆史在遠離長安千裏之外的建康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