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中國“兩彈一星”其他科學家(1 / 3)

趙九章

趙九章浙江湖州人,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院士,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後,於1935年赴柏林大學從師氣象學家菲克爾,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中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為祖國的氣象事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九章促進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趙九章主持下,該所很快發展成一個人才濟濟的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學家都直接或間接受過趙九章的指導。

彭桓武

彭桓武,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中國氫彈之父。1937年6月清華大學物理係研究生,翌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係,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1年8月後,曾兩度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薛定諤任所長的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47年回國,先後擔任過雲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並參與創辦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所長等職。1948年被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彭桓武參與和領導了中國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彈、氫彈以及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他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個學科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對分子結構提出過新的處理方法,在量子多體問題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場的推廣理論,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1997年10月6日由我國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4879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彭桓武星”。

程開甲

程開甲江蘇省吳江市人,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係,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回國,曆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陳能寬

陳能寬,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核武器科學家、爆轟物理專家、金屬物理專家。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並多次在技術上參與領導和組織了國家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和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立下功勳,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陳芳允

陳芳允浙江台州黃岩人,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學係,1980年增補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1984年任中國科技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0年被推選為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衛星測量、控製技術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他即對衛星進行了無線電多卜勒頻率測量,並和天文台的同誌一起,計算出了衛星的軌道參數,該方法成為以後我國發射人造衛星所采用的跟蹤測軌的主要技術之一。1963年研製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衝采樣示波器。1965年擔任衛星測量、控製的總體技術負責人,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準確測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參加了我國回收型遙感衛星的測控係統方案的設計和製定工作,為我國十幾顆遙感衛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相繼提出了微波統一測控係統、“雙星定位係統”、遙感小衛星群對地觀測係統和小衛星移動衛星通信係統等方案。他直接參與指導研製成功的微波統一測控係統,在我國同步通信衛星發射和運行中發揮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吳自良

吳自良,浙江省浦江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冶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1943年自費赴美留學,在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係讀研究生,師從物理冶金學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學家R.斯莫洛柯夫斯基教授。1948年完成題為《片狀鋁單晶中滑移機製和內耗的關係》的學位論文,獲理學博士學位。1949年,吳自良應聘到錫臘丘斯大學材料係任副研究員,主持“軟鋼中阻尼和疲勞”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於1950年冬,抱著發展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願望,取道香港回國。任北方交通大學冶金係教授。作為材料科學家,吳自良一直致力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所急需的關鍵實用材料的研製工作,以及有關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其研究領域廣泛,涉及金屬、半導體和氧化物超導體等各個方麵。40多年來,他和他所指導的研究集體,碩果累累,成績卓著。

於敏

於敏,天津市寧河縣人,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氫彈之父”。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係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1965年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曆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郭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