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弘景(1 / 1)

第14堂人生勵誌課

親口嚐梨知酸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古詩的意思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還不是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知識的真諦,必須親身去實踐。通俗地說,就是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嚐梨知酸甜。

“山中宰相”陶弘景

古時候,人們認識自然有很多誤會,比如相信蜾蠃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所以就有了把領來的義子叫做“螟蛉子”這個荒唐的說法。南北朝時,有個叫陶弘景的人對此表示懷疑,便在窩蜾蠃,然後整天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觀察蜾蠃。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發現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子”這回事!陶弘景因此深切地感受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再說陶弘景當時所處的時代,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一直戰亂頻仍,疾病流行,因此急需良醫良藥。陶弘景雖然隱居深山,但他不忘關心民間疾苦,精心鑽研醫學。

他治學十分嚴謹,如在添補葛洪的《肘後方》時,為了避免後人將他添補的東西誤認為是原著,就把自己所加的注全部用紅筆標出,以示區別。再如,他在添補《肘後方》時,並不盲目繼承葛洪之學,而是對其缺點、錯誤進行刪改,從而提高了原書的科學價值。由此看來,他做添補工作時必定是做了大量的考證、修改工作。

陶弘景發現古代的《神農本草經》幾經戰爭破壞和多次轉抄,已嚴重地殘缺不全,便做了大量的歸納整理、增補修訂工作。而在長期的采藥、著述和遊曆生活中,他不斷積累,開拓創新,最後寫成《本草經集注》七卷,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730種,並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等給草藥分類,為我國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