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民課程
和中國一樣,日本具有統一的國家課程標準,稱之為“學習指導要領”,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特殊學校都擁有各自的“學習指導要領”。“學習”指導要領曆經多次修訂,最新一次修訂於2007年開始,2010年完成,現已進入實施階段。
總的來說,日本中小學的國民課程由三部分組成:
●學科領域
日本稱學科領域為“教科”,開設的課程包括:國語、社會(高中設地理曆史、公民)、數學、理科(即科學)、音樂、美術(小學設圖畫工作)、家庭、外國語、保健體育、情報(即信息技術)、綜合學習時間等。
●道德教育領域
道德教育是日本小學與初中的必修課。文部科學省開發了《心之備忘錄》係列教材,並為學校提供了閱讀書目。
●課外活動領域
課外活動領域即“特別活動”。特別活動指需要老師進行一定指導的課外活動,包括班級活動、學校活動、學生會活動(小學稱為兒童會)、小學的俱樂部活動(社團活動)等。到了初中與高中,社團活動便完全由學生主宰,因此學習指導要領中並不作具體要求。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
(二)在課程與教學中實現育人目標的基本設想
在課程與教學模塊中,每一門課程對學生的成長與全麵發展都具有獨特的影響。這種影響在課程設計之初便已經基本確定了,如學生能夠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技能、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些便可稱之為課程目標。而課程目標的完成,需要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不斷完成更精細的教學目標(活動目標),不斷進行積累。
我們知道,“愛與創造”的育人目標體係是學校的教育目標,學校開展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實現它而存在,課程與教學也不例外。隻有將53個育人目標逐漸轉化為更加細致、更加容易操作的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育
在課程與教學中實現育人目標的過程人目標體係。
換言之,在課程與教學模塊中實現育人目標的過程,事實上是將教育目標層麵的育人目標體係,化作課程目標,最後具化為課堂教學(活動)目標的過程。
1育人目標轉化為課程目標
目前的“愛與創造”育人目標體係為學校提供了教育的藍圖,描繪了經曆學校教育後高中畢業生的一種最終狀態。它是學校的長期教育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如果想要在課程與教學中實現育人目標體係,必須分析每一門課程的特點,明確不同課程對53個育人目標的支持關係,將它們轉化為課程目標。通過對這些課程目標進行總結,可以分析目前的課程設置是否能夠支持育人目標體係的實現及其實現的水平。
事實上,一門課程不可能支持全部育人目標。這次轉化使係統的、全麵的育人目標體係能夠化整為零,分散到不同的課程中去。而且,隻有所有課程的力量彙聚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育人目標體係。
2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
育人目標轉化為課程目標之後,仍然需要進一步轉化為教學目標,才能落實到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中去。如果說育人目標體係轉化為課程目標的過程,是育人目標體係從普遍到特殊的學科化過程;那麼,從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的過程,便是育人目標體係真正實現操作化的過程。
通過兩次目標的轉化,作為教育目標的育人目標體係才能在課程與教學模塊中得以真正落實。育人目標最終將呈現出三種水平: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活動)目標。隻有每天實現教學(活動)目標,日積月累,課程目標才能得以實現;隻有實現各種課程目標,最終才能實現總體的育人目標體係。
目標水平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具體活動目標
目的或功能提供長遠目標設計課程/社團目標準備教案/活動計劃
涉及範圍全麵中等聚焦
培養所需時間15年教育1—3年幾小時或幾天
適用於製定學校學生培養目標每一門課程的教學計劃/社團活動計劃日常的教學活動/學習活動/學生活動
(三)課程對育人目標的支持
按照設想,在課程與教學中實現育人目標的第一步便是將育人目標轉化為課程目標。那麼,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課程與育人目標之間的支持關係。其次,我們需要探索如何建立課程與育人目標的關係。
1課程與育人目標之間的關係
我們知道,不論是“學科學習領域”、“學生活動領域”或是“主題特色領域”,它們之中的每一門課程都支持著育人目標的實現。概括來說,課程與育人目標之間存在三種關係。
(1)課程對育人目標的支持是“多對多”的關係
課程對育人目標的支持都是“多對多”的方式。即每個課程支持多個育人目標,每個育人目標都由多個課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