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缺乏對學生個性的關注與興趣愛好的培養,是我國教育的弊病之一,也是學校常常為社會所詬病的重要原因。其實,缺乏對學生個性關注的背後是學校個性缺失。同質化的教育,同一化的辦學,千篇一律的培養目標,大體相同的學校課程,缺失個性的教學模式怎麼能培養出有個性的學生?怎麼能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發展?為改變這一狀態,北京新英才學校決心辦一所有個性的、不一樣的學校,並將其教育主張向社會公開宣示。
“主張”按照通常的理解,無非就是“見解”或“看法”的意思。新英才的教育主張就是他們對教育的見解,是新英才對“培養什麼人”與“怎樣培養人”的看法。具體而言,就是新英才對自身承擔的教育使命的看法,是新英才對自身教育價值選擇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教育目標選擇的看法,是新英才對如何辦教育的看法。
通讀《新英才教育主張》,不難發現,這些看法是充滿個性的,然而,它又是順應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客觀規律的。教育必須要體現國家的意誌,要反映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遵循基本的規律,這就是說,教育不能隨心所欲,不能頭腦發熱想當然地辦學,也就是說,學校不能“自作主張”。然而,學校也不能沒有主張,沒有主張,也就沒有見解,這樣的教育必定是盲目的教育,糊塗的教育。在充分吃透國家與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的需要,吃透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充分把握教師的特長與學生的特點,以及社區的特殊需要,辦出注重學生全麵發展而又有鮮明特色的學校,這才是時代的呼喚。在這一意義上,這樣學校的主張就是把國家意誌與社會需要校本化、精細化的主張,是充分反映國家與社會對人才多樣化需要的主張。這樣的教育才是清醒的教育,這樣的學校才能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
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有過不少學校以“校訓”或一些其他的形式簡要地宣示過自己的辦學主張,比如,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再如,廈門大學的“止於至善”。這就說明,好的學校都是有著自己主張的。然而,遺憾的是,從對自己獨到的使命認知,獨特的目標選擇到獨創的課程與教學架構等方麵如此完整地宣示自己的教育主張並不多見。因此,新英才教育主張的提出特別地令人感佩,相信它對深陷同質化辦學泥潭中的我國的各級學校,包括大學,都有啟示的意義。
(二)
教育的價值選擇反映了人們對教育本質理解,反映了人們對教育使命的擔當。在一次由原中央教科所(現國家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研討會上,我曾把我國教育的一些問題概括為幾個方麵。
其一,對教育本質的忽視。教育是什麼,教育為什麼,對於有些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些問題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現實的教育卻淪為為了考分的教育、為了學校聲譽的教育;
其二,對教育規律的藐視。教育是有規律的社會活動,然而在現實中,過度學習、超前學習卻隨處可見;
其三,對時代要求的蔑視。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對社會進步要求視而不見,除了現成的幾門學科,很少有學校去關注社會對人才有什麼要求,關注社會對人的素質、品格和人格的要求;
其四,對精神生活的輕視。不少學校的師生精神生活缺失,夢想失落,激情枯竭;
其五,對課堂教學的無視。很多校長成了社會活動家,卻沒有精力顧及學校的課程與教學。
說到底,這些問題表明,我國部分的學校辦學者誤解了教育的本質,缺少了對教育應當承擔的社會使命的擔當。他們是在為學校的聲譽而辦學,而不是為學生成人,不是為國家育才而辦學。
在現階段,我國的學校,不管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甚至一些所謂的名校,由於背負著太大的升學壓力,大多的學校隻能以“分數”換取家長的認可,吸引學生來校讀書,為此,他們把“楸”、“死楸”、“往死裏楸”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途徑選擇。當然,把“楸”、“死楸”、“往死裏楸”作為學校發展途徑選擇並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問題,“死楸”過去就有,如今是越演越烈。為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各級政府與有關行政部門,不知發了多少文件,然而,其結果收效甚微。其實,隻要學校選擇了“分數第一”,“死楸”成為策略選擇就必然地成為大概率事件。“分數第一”的價值取向不變,“死楸”作為發展策略是很難有大的變化的。多年不變的學校發展策略已經使他們產生了學校發展“分數—死楸”的途徑依賴。
然而,新英才卻沒有染上這些惡習,他們堅決地把人的養育放在第一,把德性的培養放在第一,把人性中最重要的愛心放在第一。他們注重創造,注重學生主動、協調與可持續的發展,因而,他們必定要摒棄“死楸”,注意為學生創設盡可能寬鬆的發展環境。相信新英才的教育實踐離他們的理想還有很大距離,因為,這畢竟是一條需要艱苦探索才能走通的路,新英才剛剛開始走上這條探索之路。盡管如此,新英才公開宣示了這些主張,並且,正在努力地實現這一主張,這已經使人感到欣慰!
(三)
教育的價值選擇必然地會體現在學校育人目標體係中。個性鮮明、富有創新的育人目標是現代學校的基本特征。目標即預期的結果。學校辦學需要有明確的育人目標,這個目標指引著學校的發展,學校的目標要反映基礎教育的共性,更要有各自的特色。
新英才以“愛與創造”作為自己育人目標的核心精神,構建了學校的育人目標體係。“愛與創造”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先哲說:“仁者愛人”,“智者不惑”。《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就要有愛的意識,具備愛的能力,付諸實踐的愛的行為。不惑,指有創造的衝動,通過創造的活動,獲得創造的成果;“愛與創造”也是當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要求。讓世界充滿“愛”,這是當代人的呼喚,中國從製造大國向創造大國的轉變更需要創造性的人才。
當然,僅僅有“愛與創造”這一核心精神是不足以構成指導學校實踐的育人目標體係的。人們還需要按照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其中包括學生情感與認知發展的規律,以及這些目標自身內蘊的邏輯,精心勾畫各級目標之間的關係。新英才在育人目標的建構上已經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然而,這僅僅是第一步而已。客觀地說,育人目標體係的構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並在實踐中完善;它需要根據社會的變化與人們認識的升華而不斷調整。這幾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沒有終點。值得高興的是:新英才的同仁們對此已經有著清醒的認識。
(四)
教育的價值選擇借助於育人目標最終還要落實在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等各個環節上。現代的學校需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但是,如果先進的教育思想不能轉化為教育行為的話,那麼這種思想還是蒼白無力,沒有說服力的。
新英才為實現學校育人目標設計了一套課程與教學體係、學生支持與服務體係以及學校管理體係的框架。在新英才,這項工程叫作實現育人目標的“落地工程”。看來,新英才教育主張並不是隻是寫在紙上的主張,並不是用來空談的見解,而是用來指導教育實踐的主張,是用來推動教育改革的主張。可以肯定地說,育人目標的選擇很難,目標落地更難。目標落地是需要愛心、細心與耐心的過程。沒有愛心,教師就不可能為這一事業去努力;沒有細心,就不可能關注到教育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沒有耐心,這一落地工程一定半途而廢。
新英才的藍春校長表示,在未來幾年,他將與他團隊的成員一起編寫一套《新英才教育叢書》,其中包括《愛與創造:新英才的課程與教學》、《愛與創造:新英才的學生支持與服務體係》與《愛與創造:新英才的教育管理》,對此,我們很期待,期待他們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實現他們的主張,使我們能夠分享他們創造出的把理想中的育人目標落地的經驗,分享他們創造出的改革學校課程與教學、學生支持與服務體係以及教育管理的新經驗。
陳玉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