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座島上的居民,他們最賴以為生的技能就是捕魚。所以島上的居民,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從這天然的恩賜中獲取戰利品。
因為人口的增加,海洋也麵臨著資源匱乏的壓力。使用的網扣越來越小,魚崽子,魚苗都被撈了起來。南海距離大陸又有些距離,每年的禁海令對於他們而言就是個擺設。因為海資源越來越匱乏,所以近海已經不像前幾年資源那麼豐富。村子裏壯一些的成年男子會駕著裝有發動機的木頭船,出海去附近海域捕撈。
島子上半大小子的日常生活,就是在肩膀上抗一兩根釣竿找個風平浪靜的礁石坐著,釣魚。用的魚食就是沙灘上一種類似蚯蚓的魚食,當地人都稱海蚯蚓,這是海魚最喜歡的食物。他們在沙灘上掘一攤海蚯蚓,一個下午就能釣到小半桶手掌寬窄半斤左右的魚。
村裏閑著的婦女,就會摸著潮汐規律,在海灘上張網。她們在潮水漲上來之前把網袋放好,退潮之後,都去沙灘上收網。她們在沙灘上張好的網類似於口袋,網口很小,網袋倒是很大,網扣很小,一般指頭大小的魚蝦進去之後都出不來。網袋裏綁著爛雨還有雞脖子之類的魚食,漲潮的時候魚蝦被食物誘惑都進去吃食,一旦進去就是有去無回。所以退潮後網裏留著的大海留在網裏的“戰利品”,螃蟹,各種魚蝦,單靠這些,也是收獲也頗豐。吃不了的就晾曬起來,做成魚幹,蝦米。
顧銘義陳子浩剛進村的時候聞到陣陣魚腥味就是村民們晾曬魚幹蝦幹的味道。
這種生活,對於陳子浩來說,無疑就是一種太新奇的體驗。所以一路上,他纏著阿蘭問東問西,又成了一個好奇寶寶。顧銘義因為小時候跟著父親的河裏捕過魚,所以對這些略有所知。但是他從來沒有在大海中體驗過這樣的生活,拍戲也沒有體驗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對這樣的生活也是側耳傾聽阿蘭講解。畢竟陳子浩要去學校教課,幫阿婆幹活的事情還是要落在他的頭上,顧銘義聽的格外仔細,他也時不時的問阿蘭一句。
阿蘭脾氣好,一邊在前麵帶路一邊無實物教學。教著他們兩個怎麼收網,怎麼從網上摘魚摘蝦不弄壞網,怎麼認潮汐。
陳子浩跟顧銘義都是屬於有天分的學生,阿蘭教的耐心,他們領悟的也快,這更讓他們對於未來的生活迫不及待。
“到了到了到了。”陳子浩走在前麵,興奮的喊道,
顧銘義緊跟兩步,看到了一麵廣袤的沙灘,潮水都退了下去,露出了黃白色的沙灘,一縷一縷的,在夕陽下泛著金色的光芒。遠處的海浪薄薄的一層,一波一波蕩漾著,就像一件漂亮的婚紗,碩大的白色的裙擺,被微風撩撥著,聖潔又大氣。
沙灘上,是辛辛苦苦的漁民們,他們彎下腰,撿拾著大自然的恩賜。
“這也太爽了吧,要不然我別去上課了,我也跟著阿婆在這張網吧。”陳子浩看到這壯觀的景色,‘砸吧’嘴唇說道。
“你肯定幹兩天就吆喝腰疼,腿疼,胳膊疼了。張網,收網可是體力活。從網上摘魚的時候,要彎著腰,有些魚卡在網扣上,你要小心翼翼的把它摘下來,還得別弄壞魚網上那小細扣,這活可不是簡單的活。”阿蘭毫不客氣的潑了陳子浩一頭冷水。
“阿蘭,我們還是先下去看看吧,阿婆在哪裏,我剛才沒找到。”
“在那呢,她們都穿著顏色差不多的衣服,隔得又遠,你肯定找不到。”阿蘭笑眯眯一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