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會計概述
會計定義。
從會計定義總結會計基本特征: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會計核算方法(7種);基本職能核算和監督;會計的本質管理活動。
會計基本職能: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含義、特點,理解會計監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計核算——首要職能,會計監督——會計核算的質量保證)。
企業會計的對象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企業的資金運動表現為資金投入、資金循環與周轉(運用)和資金退出的過程。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包括:供、產、銷三個階段。資金退出:償還各項債務、依法繳納各項稅費,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等。
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經濟業務又稱經濟交易,如商品銷售;經濟事項是企業內部發生的具有經濟影響的各類事件。經濟業務事項具體包括: 款項和有價證券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 辦理資本增減的政策性強,一般都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協議、董事會決議等為依據,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製度的規定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為依據進行資本的核算。收入、支出、費用、成本都是計算和判斷企業經營成果及其盈虧狀況的主要依據。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一般包括利潤的計算、所得稅的計算和繳納、利潤分配或虧損彌補等。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出的合理假設。會計核算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
會計主體(空間範圍)與法律主體區別:會計主體是會計信息反映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法律主體是法律上承認的可以獨立承擔義務和享受權利的個體,也可以稱為法人。從概念上講,會計主體的內涵要廣,即會計主體包容法律主體。法律主體往往是會計主體,任何一個法人都要按規定開展會計核算。法律主體在概念上包含了無需建賬核算的自然人。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比如,企業集團、內部銷售部門和生產車間均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核算,但它們不是法人。會計主體的內沿與外延都比法律主體要廣。 持續經營:為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會計分期:為會計核算確定了時間範圍。
貨幣計量:單位的會計核算應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單位也
可以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製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第三節 會計基礎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權責發生製下會判斷哪些屬於本期收入。目前,我國的行政單位會計主要采用收付實現製,事業單位會計除經營業務可以采用權責發生製以外,其他大部分業務采用收付實現製。
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
第二章 會計要素與會計科目
第一節 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的定義。
掌握六大會計要素的含義、特征及包含的內容,會判斷資產負債表要素(資產分類,區別
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所有者權益、利潤表要素。
會計要素的計量屬性:曆史成本(外購)、重置成本(固定資產盤盈)、可變現淨值(存
貨後續計量)、現值(分期付款)、公允價值(交易性金融資產)。
第二節 會計科目
1、會計科目定義及會計對象三層次的劃分及關係。
2、會計科目分類:總賬與明細科目的區別與聯係(總賬統馭控製、明細賬補充說明),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