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本作品來自互聯網及出版圖書,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NO.1 洪武丁醜科場冤案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暮春,六朝形勝之地南京城裏,柳綠花紅,鶯歌燕舞,正是“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從秦淮河下行,遊人如織,弦歌動地,站在北岸的酒樓上,放眼望去,但見一曲清流,逶迤東下,十裏春花,爭奇鬥豔,真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春天。
往日裏,秦淮河兩岸的酒樓上,文人墨客雲集,對詩文、吟絕唱,令酒家應接不暇。而今天,人們都好像對酒樓失去了興趣,不管乘船的、坐轎的,還是步行的,都急急忙忙地向河北岸的貢院街奔去。原來,今天是三月初五,明朝開國以來的第九次科舉會試,將在申時以前放榜。
按明代科舉製度規定,會試每三年才有一次,參加考試的都是由各省經過鄉試選拔上來的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就是榮耀異常的貢士,有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旦殿試中選,就獲得了進士的稱號,成績優良的進翰林院,成績稍差的也將被外放到各地擔任知縣以上的官吏。因此,會試是最令天下舉子憧憬的大事。從各省來的舉子,經過三年苦心構思,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幻想,都眼巴巴地盼望著這發榜的日子。今天就要發榜了,怎不令人心情激動。隻見那些考生,有的心如火焚,大步流星地向貢院奔去,有的麵容矜持,踱著方步緩緩而行,但兩眼卻直勾勾地望著前方,好似有一根無形的鉤子,鉤住了他的頭頸一般。富家子弟錦衣袍,由家僮跟隨,貧寒之士則衣帽不整,或獨身上路或結伴同行,心裏都像揣著一隻小兔,“嘣嘣”亂跳,希望、幻想、擔心、害怕交織在一起,隻等著那一紙黃榜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貢院在秦淮河北岸,緊傍著北宋景祐元年(1034)建的夫子廟。現在時辰尚早,貢院轅門的木柵欄緊緊地關著,從裏麵的明遠樓裏,不時傳來一陣陣鑼聲,告訴人們,選取的黃榜已經用好大印,隻待主考官最後校對一下,就可張貼了。轅門前,早已擠滿了看榜的舉子,先到的選好了一個最佳位置站立不動,而後麵的人還不斷湧來,致使前麵的人站立不穩,隻好向前移動,那負責警衛的軍丁,板著臉橫戈立劍,將擁上來的人向後驅趕。人群中埋怨的,怒罵的,勸解的,猜測考試結果的,熙熙攘攘,任彈壓的軍丁怎樣吆喝,也安靜不下來。
辰已時分,貢院轅門大開,由監場官員捧著大黃榜,護場軍丁簇擁著貼榜的小吏,走出轅門。一時鞭炮齊鳴,寫著中選人名單的黃榜被高高懸於轅門之前。一時間,舉子們齊擁上前,萬頭攢動,千萬雙眼睛,投向了黃榜,一張張緊張、焦急的臉孔,在榜上尋找著自己的名字。這次會試,共選取了五十二名貢士,榜文清楚、黃紙紅字,一目了然。隻見中試的歡喜若狂,落選者垂頭喪氣。還有那不甘心的,生怕漏掉了自己的名字,在榜前反複讀誦著中試者的人名。天近中午了,一些失意者已怏怏離去,但尚有不少舉子聚集在榜前評論著中試者的學識和人品。
忽然,有一位落選舉子似乎發現了榜上的漏洞,自言自語地喊道:“奇怪,奇怪,五十二名貢士都是南方人,莫非北方人就連一個合格的也沒有”他這一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仔細一看,名單從第一個往下排列,“宋琮、陳……”直到最後的劉子信,確實都是南方人。這時又有人叫喊:“主考官劉三吾是茶陵人,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各房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們用鄉裏之情,壓製北方才子,天理難容。”這一喊不要緊,那些本來已經失望的舉子,一個個像打足了氣的皮球,跺腳亂跳,呼爹罵娘,人群大嘩。不少原來抱著極大希望的北方考生,一齊呐喊,紛紛用泥團石子擲向黃榜,隻一瞬間那高懸的黃榜已經被泥團塗得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