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劉邦作為一個開國之君,作為一個把絕大多數華夏兒女統一於漢族、漢語的曆史人物,古往今來,寫他的書,不知有多少部、多少種。但即使這樣,也沒能寫盡劉邦、說透劉邦。他留給後人的仍然是英雄和流氓的難以區分、文盲和智慧的巨大迷團。

我寫這本書的起因,緣於看了兩篇文章。一是前些年登於《雜文報》上的《劉邦與流氓的距離》,我認為這篇文章說得極有見地。文章分析劉邦所處的曆史背景是一個社會動蕩巨烈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群雄四起的時代。在那樣一種社會背景下,劉邦處理一些政治事件,不得不采取出乎常人意料的手段。唯其如此,才能不被比他更強的敵人所消滅,才能保得住剛剛到手的勝利果實不被別人掠去。在這個大背景下看待劉邦的一些作為,隻能說他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而絕不像有些人說的是一個混跡於街頭、不務正業的地痞流氓。再退一步說,政治和流氓本身就是一對聯體嬰兒,如果硬要把他們分開,尤其在專製社會的條件下,其中任何一個都不會走得太遠。

另一篇文章是登於某大報上的《劉邦文化是什麼》,這篇文章觀點有些偏激。我也不知作者老夫子怎麼對劉邦有那麼大的意見,簡直就是血海深仇了。他的意見也無非是把古人的調重彈,說劉邦和文化沾不上邊,生活上是無賴,政治上是流氓。但不知該文的作者寫這話的時候,是否想到了劉邦還有一篇千古絕唱《大風歌》呢?想沒想到劉邦在和群臣討論他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時說出的一段文采飛揚、令多少後人無限景仰的絕妙好詞呢?思考沒思考我們現在講的漢語、寫的漢字是起於何時、為什麼又偏偏冠以“漢”頭呢?自古以來,就有一些文人把劉邦說得一無是處,時到如今還有一些文士不能站在曆史的角度客觀地評價劉邦,這不能不叫了解一些漢史的人由此生出一些感慨。

說劉邦這個人不是飯桶,大概不會有多少人持有異議。但要說劉邦有些文化,可能有些人就要反對了。實際上反對的沒有道理。劉邦是讀過書的,這一點司馬遷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裏說得很明白:“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隻是他不喜歡讀書而已。劉邦又是聰明的,即使他早年讀書不用功,在後來的處事征伐中,經常要接觸一些文書、文人,他也會學到一些東西,不然難有他在日常的談吐中經常的口出奇言和那隨口而出的《大風歌》。之所以劉邦之後的人,喜歡說他是個大老粗,甚至有首著名的詩說道:“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估計受戰國時期一些縱橫家的影響,當時人們對不分是非曲直、任憑一張嘴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又辦不成什麼事的讀書人,已經很看不慣了。

劉邦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傑出人物,本應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尊重。但由於他不尊重儒生,張口閉口就稱讀書人為“豎儒”,甚至還當眾摘下讀書人的帽子向裏麵撒尿,這就把天下的讀書人得罪了。以致在很多讀書人寫的東西中,也就不客氣地把劉邦說成了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好處的無賴壞蛋了。這也是後來的統治者大都對史官存有幾分畏懼的原因。但有一點也是可以肯定的,很多讀了很多書的人朝思暮想沒有辦成的事,卻叫一個讀書不認真的人辦成了,這讓他們怎不嫉妒!於時也就罵罵、挖苦兩句解解氣吧。

對曆史人物有這樣那樣的看法,這是所有後人的權利。我從小聽到過不少關於劉邦的故事,今受兩篇文章的啟發,寫了一點嚐試性的東西,沒有與任何人爭論的意思,也不想立一家之言,更不想浪費讀者寶貴的時間,隻是個人愛好,寫著玩而已。本書先在搜狐原創文學以《劉邦的傳說》為名發表,點擊量一度超過了《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作者在收集資料和創作過程中,得到眾多朋友和沛縣劉邦大酒店的熱情關注和支持,在此一並感謝!

作者

200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