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贖篇 第十二章(1 / 3)

救贖篇 第十二章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很討厭鄰居的孩子們。每天,那些頑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頭。老人想過各種辦法來阻止他們:他叫警察,打電話給孩子們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脅他們,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們似乎更加來勁,石頭扔得更歡了。

經過思考,老人將孩子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現在慢慢地喜歡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了,為此我願意向你們付錢,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為你們向我的房子扔石頭的回報。”盡管這個承諾孩子們聽起來感到很離奇,但他們仍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裏來向老人的房子扔石頭。老人呢,也如約付給他們每人每天一塊錢。

這樣過了幾天,老人又把孩子們召集起來,他對孩子們說:“很抱歉,最近我掙錢出現了一些困難,我無法每天付給你們一塊錢了。你們看每人每天給你們5毛錢怎麼樣?”孩子們當然很不樂意,但他們嘀咕了一陣子後還是接受了老人的條件。

又過了幾天,老人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我的掙錢狀況實在糟糕透了。我連付給你們每人每天5毛錢也無法辦得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

孩子們很快地交換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個打破了沉默:“別想得太美了,誰會願意隻為了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事?”就這麼著,孩子們走了,再也不來扔石頭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原來孩子們一分錢也得不到的時候,他們願意扔石頭,而現在好歹還有一毛錢可掙,他們卻不幹了呢?原來,孩子們扔石頭的始動原因發生了變化。早先的時候,他們扔石頭是出於內在動力的驅使,扔石頭使他們感到好奇、好玩、冒險,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們就越逆反。可是,從老人給他們第一筆錢的時候,這些孩子扔石頭的原因就發生了變化,他們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於興趣,而是從內心的渴望轉變為外來金錢的刺激。當這一外來的刺激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沒有的時候,扔石頭的行為也就失去了激勵因素,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從這個故事中,父母或教師們是否發現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規律?為什麼有時候父母們要大喊大叫地逼著孩子學習?為什麼有時候父母給孩子講道理磨破了嘴皮子,孩子還是把您的話當成耳旁風?為什麼孩子對您給他們安排的課餘活動不感興趣?也許一切內在的原因都是因為您沒有把孩子們的行動變成他們自己內心的渴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話。當您想讓孩子學習的時候,您是否注意培養他們的內在興趣?當您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時,您是否注意先培養他們的自主性?

孫雲曉的建議如下:

當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應當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即變“要他做”為“他要做”,而這必須調動起孩子內在的興趣。

孩子的興趣是變化的。因此,引導其興趣的發展與深化是關鍵,這尤其需要成功的體驗。

父母與教師堅信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應特別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維護他們的權利。

成功在於選擇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可是卻常常有父母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要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一些孩子在奔向成功的路上,走得很苦,很無奈,這是因為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自己的,而是父母為他們做出的選擇。

也有一些孩子,雖然渴望成功,但卻在成功的路上徘徊太久,因為他們的選擇離自己的最佳才能太遠。所以,每當談到成功的秘訣時,我們總是想對大家說:成功在於選擇。

在這裏,孫雲曉想談談他個人的成長經曆。11歲的時候,他看了《紅岩》和《林海雪原》等文學名著,從那以後便癡呆呆地做起了文學夢,似乎不當作家這一輩子就白活了。這一信念決定了他的命運。

1971年初中畢業,孫雲曉開始在社會上謀生,先後幹過泥瓦匠、紙箱裝訂工、監獄看守等雜活兒,但最迷戀的依然是文學寫作。他瘋狂地寫過詩,也寫故事和小說,雖然發表過,卻說不上成功。直到1978年闖到北京,在《中國少年報》當記者時,他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選擇。無論是內心的渴望還是現實的出路,選擇文學為自己的發展之路都是明智的。但是,就個人閱曆與氣質而言,寫詩寫小說寫童話不會是一流的,而寫報告文學卻可能獨樹一幟,因為他是思辨型的人,眼睛比較“毒”。這一選擇給他帶來了成功。

自1980年開始,孫雲曉大量采訪各類人物,並跟蹤采訪一批少年——最長的已跟蹤30多年。陸續出版了《少年巨人》、《16歲的思索》、《成功的秘訣》、《青春階梯》等多部個人報告文學集,並以真實人物為基礎,創作了《賴寧的世界》、《孩子,抬起頭》、《握手在十六歲》、《金猴小隊》等4部長篇小說。其中,報告文學《英雄少年賴寧》和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目前,孫雲曉一邊做青少年研究,一邊主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幹得有滋有味兒。後來,他甚至出版了8卷本的《孫雲曉教育作品集》和5卷本的《孫雲曉家庭教育文集》。為什麼收獲如此豐碩呢?報告文學創作與描述研究和個案調查十分相似,他由此進入學術界十分便捷。

有一次開筆會,碰到童話作家鄭淵潔,鄭淵潔談的經驗與孫雲曉同出一轍。他說:“寫小說寫詩我不是一流的,但寫童話我是一流的,而且寫起來得心應手,幹嗎不選擇童話?這叫選擇最佳才能區。”

文學如陽光照亮了孫雲曉的童年生活,創作的經曆給了他人生的啟迪。當幾百個城市邀請他去演講時,他談了這樣一個觀點:什麼是天才?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他的事情;什麼是蠢才?蠢才就是選擇了最不適合他的事情。人間許多悲劇都是錯位的結果。對於肯奮鬥的人來說,成功在於選擇。

對此,孫雲曉給父母和教師作如下建議:

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正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父母和教師要看到孩子之間的差異,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完全一樣,那樣,對有些孩子來說是很累的。

不要總拿孩子和別人比。孩子是否有進步,最好讓孩子和自己比較,也許孩子昨天寫作業錯了兩道題,今天如果他隻錯了一道題,盡管他還是沒有全對,但您也要鼓勵他,表揚他,因為和自己比,他進步了。如果您總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而且他很難感受到成功。一個沒有成功體驗的人,對成功不會有追求。

尋找孩子的長處。如果讓您在5分鍾內說出孩子的10個優點來,您是否講得出來?若您講不出來,說明您還不是一個稱職的父母。同樣,如果教師不能看到班裏每個孩子的不同長處,您也不是稱職的教師。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定立成功目標。既然孩子之間是存在差異的,那麼每個孩子的成功目標也應該是不同的。如果鄰居的孩子考第一,您也非逼著孩子考第一,那麼孩子在無法達到目標的情況下,就會感到沮喪、絕望,他的上進心也往往會在多次失敗之後而消失殆盡。社會是一部大機器,它需要各種各樣的零件,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零件,隻要孩子長大以後能夠快樂地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父母就應和孩子一樣感受到成功。

警惕“成功焦慮”

李維榕博士是國際著名的美國紐約家庭心理治療研究中心教授,她在心理谘詢方麵頗有建樹。她曾經給大家講過一個非常典型的由於父母成就焦慮導致孩子成就焦慮的案例,至今印象深刻。她說:

我認識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給了她一個十分出眾的名字,讓我們暫且叫她“超人”吧。

超人精靈可愛,在班裏也很優秀,成績好,鄰裏看了都喜歡,是家人及老師的寵兒,就是有一個毛病,她很容易哭泣。很微小的事情,像鉛筆芯斷了,或皮鞋的帶子打了結,或她的書桌被人收拾過,都會令超人眼淚盈眶,抽泣不止。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謎。

為何一個8歲的小女孩可以麵對萬眾,卻無法容忍生活上的小挫折?要找出謎底,首先要從超人的名字開始,超人名為超人,可見這名字帶著父母多少對她的期望。由於超人的父母都很優秀,所以從超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身心發展的活動,給她準備了父母認為最適當的環境加以栽培。父母都喜歡古典音樂,超人的嬰兒室裏也天天播放莫紮特與巴哈的音樂。父親頭腦精密,女兒的玩具也全部是發展腦力的益智遊戲。母親精通幾國語言,女兒的故事書也備有中、英、法、德語版本。

這是一個在放大鏡下長大的孩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逃不過父母的苦心觀察,刻意啟發。無疑,這是一對時時都處在成就焦慮中的父母,他們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養成為最優秀的人。

在他們的“厚望”下,小超人也和父母一樣常常處在焦慮中。

超人身負重任,其心理負擔可想而知。她是個乖孩子,甘心樂意地走上父母為她安排的道路。七八歲的小小年紀,就參加天才兒童獨奏音樂會,博得掌聲滿場。父母對她的厚望,也因此而更加迫切。

超人的父親曾說:“超人在班上如果考了第二名,我就鼓勵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一個永遠向上的孩子,其實就像一匹賽場上的寶馬,被人罩上眼罩,隻能望著目標奔跑,不可旁觀。在這樣絕對理智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當然無法承受這世界的不完整之處,因此,生活稍一出錯,就會觸發起內心無比的憤怒,無比的控訴。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米納專門探討兒童的內心世界,米納認為,成人的困擾大部分與兒時的經驗有關。父母的愛並非無條件的,很多時候都與賞識不能分割。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一生下來就知道要凡事達到父母的期望,否則就會失去父母的賞識,也同時失去他們的愛。漸漸地,孩子學會再也不以自己的感覺為感覺,隻求達到父母的賞識。

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對整個世界也具有同樣的心態,他們需要站在世界的巔峰,受到全人類的讚歎,他們當然也對自己萬分欣賞。這些人一旦從高峰跌下或經曆做人必經的正常階段,如生、老、病等,就會陷入無比的低潮。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一個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

事事追求完美,是我們不少人一輩子鑲嵌在頭上的緊箍咒,那金剛圈一天不摘除下,我們一生不得自由。一個孩子過早背上征服世界的使命,擔子實在太重了。

許多獨生子女的父母容易成就焦慮,尤其一些好孩子的父母更容易焦慮,這是需要有所警醒的不良傾向。這裏,孫雲曉提出幾條建議供父母們參考:

不追求十全十美。期望值過高是導致焦慮的重要原因。父母對孩子合理的要求是“跳一跳能夠到”。有些父母也許剛開始並沒有給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們的“胃口”卻挺大,孩子差一點就要求孩子好,當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這樣芝麻開花節節高,要求也一步步躥了上去,其目標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盡管父母口頭上不對孩子提過高要求,但這樣沒有止境的“欲望”,會使孩子在無形中變得焦慮。

不對孩子進行過分栽培。像小超人的父母那樣,給孩子準備了世界各種語言的書籍,希望孩子們永遠爭第一。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焦慮行為,即使父母什麼也不對孩子講,孩子也會從中體會出焦慮的情緒。父母隻需幫助孩子成長,不要太刻意地去栽培孩子。

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當孩子身上存在一些不完美的東西時,隻要無傷大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太大障礙,您不妨去理解和寬容那種不完美。同時,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講一講那些不完美的人的成功軌跡,讓孩子了解任何一個人身上都並存著美和不美的地方。

不會合作的人不是現代人

談起合作教育,也許有些父母會覺得“光會合作不會競爭,肯定吃虧”,也遠離當前的形勢。曾經聽到有的父母這樣說:“現在都是競爭的社會了,還談什麼合作?”如今社會的確是發展了,但不是更封閉了,而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機會更多了。過去是萬事不求人,現在不行了,在當今的社會裏,合作比競爭更重要。在這方麵,您看一看北京中關村的發展就知道了。

中關村在國人乃至整個世界的耳朵裏,都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關村是一個象征,她象征著中國的信息產業,象征著高科技、先進的管理、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迅速積累的財富;中關村是一個傳奇,從1984年到1998年,中國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在中關村白手闖天下,創下了一年銷售逾千億的經濟奇跡。

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麼?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傳奇故事,因此,他們的成功秘訣自然是各種各樣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在創業之初都非常渴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渴望從知到做。麵對今天的成就,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團結協作,圍繞一個目標去做事。

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選曾經說過,中國不缺少有才華的年輕人,而是缺少團結合作的精神。目前,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怎樣呢?我們在主持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的調查研究中發現,80%以上的獨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需要。這是當今獨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之一。

長期以來,人們已經適應了現在這個競爭的社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父母為教孩子學會競爭,要求孩子處處取勝,時時要比同齡人強。甚至,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就打他。”“去幼兒園,可別叫小朋友欺負了,不用怕他們。”“老師發水果,要挑大個的,別那麼熊包。”等孩子上學了,父母又說:“要有競爭意識,別的同學問你題目,不要告訴他,他會了就比你強了。”“這是媽媽新給你買的參考書,可別借給其他同學看啊!”“合唱比賽有什麼意思?得了第一名也不是你自己的榮譽,還是省點時間看看書吧!”要知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誰又願意與自私的人交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