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時期的音樂(1 / 2)

希臘人認為音樂是身份和教養的象征。作為西方文明發展源頭的古希臘,它的時代被稱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時代之一。古希臘的哲學、藝術、體育都已經高度發達,音樂也不例外。從它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出專屬古希臘時代所有的,對獨立自主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我看來,音樂比起繪畫,其受到的時間和地域的影響要大得多。我以前做過一個不可思議的“實驗”:讓匈牙利的樂隊演奏具有美國風情的爵士樂,反過來,讓美國舞蹈樂團演奏匈牙利的民族舞——恰爾達什風格的舞曲。我不得不承認這種“雜交”的結果是演奏出的樂曲完全體現不出原有的韻味,讓聽眾胃口盡失。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明明樂譜就擺在麵前,所有的音樂元素如節拍速度等也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樂手對樂曲也有很好的理解;可怎麼就是不能將樂譜上的東西變成原汁原味的音樂呢?從理論上講,這本來應該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啊!不幸的是,事實就是這樣不可辯駁:由於存在翻譯的差異,《斷弦》變成了《一支老薩克斯的悲歌》,《德克西的愛》倒成了《說布達佩斯的壞話》。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還說得過去,最起碼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多麼可笑啊。由此可以推斷出,我們現在試圖了解從古希臘直到中世紀這期間的音樂,將麵臨著不可避免而又相當棘手的困難。首當其衝的一點就是,我們這個時代(1938年)的“現代派”音樂以器樂為主,然而,六百年前的“現代派”音樂隻是告訴聽眾歌唱的意思——比如紀約姆·德·馬蕭創作《ArsNova》。

當然,那個時代還是有樂器的,隻不過種類和現在的樂器相比少得多。常見的有發展較為成熟的裏拉琴,還有現代管樂的前身——阿夫洛斯管。那個時代樂器種類的稀少,是有一定曆史原因的——在那時,上流社會並不承認樂器演奏,更談不上欣賞它們。他們不認為樂器的聲音和動物的叫聲有任何區別。這可能是他們堅持認為樂器僅僅是由物質材料製作而成的工具所帶來的結果吧。鑒於此,樂器在那個時代僅僅是一種和動物、奴隸等相類似的工具,並不具備進入宮廷的資格。所以,那個時代的器樂音樂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基本上也就有以下幾種:弦樂曲、搖弦琴曲和風笛曲(特指在由遊吟歌手的伴奏師組織的即興音樂會中演出的),還有就是遊民中的一批害群之馬。

可以說,在古希臘到中世紀這段時間裏,最廣為流傳的音樂形式就是歌曲。人們作詩的目的是為了與歌曲相配,以便於吟唱,對此,奴隸們也不例外。那時,有人帶著自己的樂器和詩歌,一路走一路唱,通過聲音把自己心中的詩唱出來給大家聽,也給自己聽。這就是那個時代特有的“遊吟詩人”,失明的著名詩人荷馬便是如此。這就是最開始的詩歌音樂的保存和流傳方式,同時也誕生了最早的歌唱傳統。

希臘人認為音樂是身份和教養的象征。作為西方文明發展源頭的古希臘,它的時代被稱為最適合人類生活的時代之一。古希臘的哲學、藝術、體育都已經高度發達,音樂也不例外。從它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出專屬古希臘時代所有的,對獨立自主精神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