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捕王》(第一部)(完結)作者:薩蘇 TXT下載
關於京城捕王(2012-02-18 19:26:37)
《京城捕王》,主角以北京市公安局十三處老刑警隊長趙長印為原型,書中案件,大多是趙老親身偵破或參與偵破的,但在敘述時對其中一些案件的作案細節,偵破技巧,涉案人員等進行了改動,異化或淡化,對一些案件進行了結合,主要目的在於避免引起模仿犯罪或暴露偵破手段,並有助於更好地以文學形式展示公安戰線的傳奇,因此,請勿將本書的細節與真實案件的情節和人物完全劃等號。特此說明。
在采訪被《法製文摘》稱為“京城名捕”的老刑警隊長趙長印時,一個難以揮去的詞總在我的腦海中回旋。那就是 – 捕王。
俗話說京師捕頭,天下第一。王文華的智謀如蜻蜓點水,馬神仙之破案似天馬行空,幾十年來,北京公安係統人才濟濟,誰人敢稱一個“王”字。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捕王者,捕中之王也。把老太爺稱作京城捕頭之王,那不是在讚頌老爺子的成績,而是在把老爺子架在火上烤。
確實,被同僚後輩開玩笑稱一聲趙老太爺的趙長印從警三十餘年,破案無數。其中很多案件驚險曲折,堪比福爾摩斯探案。
但是,這並不是我看到趙老便想起“捕王”二字的原因。真正讓我把趙老和“捕王”二字聯係起來的,是香港作家溫瑞安的小說《四大名捕》中被稱作“捕王”的李玄衣。
這個在書中並沒有被濃墨重彩描寫的老捕頭,仿佛一個淡淡的影子,卻讓讀過的人難以揮去。
這位大宋捕快中的頂尖人物武功高強,智謀過人,一生偵破案件無數,深得後輩捕快們的敬仰。
然而,若隻有這些,李玄衣不過是作者塑造的名捕群星中的一顆,但溫瑞安先生卻給了他“捕王”的稱號。
李玄衣自有其獨特的地方。狀如老農的李玄衣一生擒拿案犯無數,卻沒有殺過一人。他擒拿案犯是為了讓其接受法律的審判,而不是快意恩仇。他是一名為律法服務的“役人”,而不是縱橫天下的大俠。
他不會像武鬆一樣走進“三碗不過岡”的酒店,叫上兩斤熟牛肉,再喝上十八大碗好酒,然後意氣風發地上山打虎。李玄衣出門辦案,吃的是自己褡褳裏幹硬的燒餅。他在飯鋪吃飯不請客,饅頭皮上的髒處揩不去也就這樣吃了。李玄衣這樣做不是作秀,因為他吃的都是自己的俸祿,而他的俸祿不過區區四兩銀子。
作為一名捕快,李玄衣有自己作人的宗旨。這份宗旨雖然樸素,全無讓人熱血賁張的激情,卻如一道暖泉,讓人不由得融化心底的冰寒。
第一次去見趙老,是我和老尹開車去的。到了路口,一個麵色曬得黝黑,戴著一頂黃色草帽的老者已在道邊等候。根據記者朋友提供的照片認出了名聞京城警界的“趙老太爺”,卻來不及激動,也不及寒暄,隻聽老人敲了車窗對老尹道 – 還有一段路,我帶你們去。說著便轉過身去,從路邊推過一輛自行車來。
老太爺在前麵騎車引路,修繕不佳的道路黃塵滾滾。我坐在車裏跟隨,卻如坐針氈。老尹微笑道:“見識了吧,多少大經理大老板都跟你一個感覺 – 坐著奔馳寶馬發現老太爺蹬車在前麵,就是誰也不敢超他。估計,寧可買輛車送給老太爺的主兒能排到街口去。”
第二次,到他家的沙發上剛剛坐下,老太爺已經拿起一個塑料袋走到廚房去了。不消片刻,切了一盤獼猴桃出來,都是中間一刀斬開,露著綠瑩瑩的果肉,十分誘人。嚐過了,老太爺問:“好吃嗎?”我答真甜老太爺便露出一個孩子般的笑臉來,自豪地說道:“我種的。”
老太爺的家在公安局宿舍,因為孩子不在身邊,便隻分得兩室一廳。他的老家在郊區山裏,祖上留下一個小院子,退休以後有了空,老太爺便在那兒種果樹。一般人家種棗子核桃,老太爺愛琢磨,竟然被他種好了北方少見的獼猴桃,而且甜得一咬一口樒汁一般。
老太爺說,那當然了,這地方空氣好…..
老太爺說起道上給他起的綽號“船板胡同禿老頭”時候會笑,但是也會小心翼翼地拿梳子把最後剩的不多的頭發梳好,然後戴上呢子鴨舌帽。